44.第二十一章 揭秘于桂亭 ——“老大”胸襟,海纳细流

浏览量

                        

    1、二十年后,“罪犯”千里投奔于桂亭

 

    做事看能力,做人看格局。

    与一个人交往,看志趣。

    与所有人交往,看容纳。

    于桂亭的心,是一片海。

    他与人交往,没有边界。他的没有边界,是能明白人性之善,也能明白人性之恶,甚至体谅和包容人性之恶。

    讲一个他收容犯罪人员的故事。    

    2009年的一天,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外地男子来到了于桂亭办公室。

    他灰头土脸,衣服脏旧,个子不高,金鱼肉眼。于桂亭不认识他,他也不认得于桂亭了。

    我们叫他张某吧。

    张某在确认老板椅上的人就是于桂亭后,说,于总,你还认识我吗,我就是那个在承德山区里帮你修过车的人……当年咱俩怎么怎么见的面……

    于桂亭一听,忽然想起来一件陈年旧事。

    1989年夏天,凉鞋假冒伪劣泛滥,于桂亭预感到不好,动员全体职工提前催款。东塑人组成几十路人马,奔赴全国各地要账。于桂亭也没闲着,揽了几个大茬,其中一家就是内蒙古赤峰百货批发公司。

    去赤峰要账,他是坐厂子的皇冠车去的。走到承德山区某个地方,车突然熄火,说啥也打不着了。

    那是个半山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蒙蒙黑了,于桂亭和司机下车看看,不远处好像有灯光。他们朝灯光走去,是个简陋的小饭店,里面有个青年男子和两三个食客……听说他们的车坏了,小青年很热情,说可以下山,帮他们去找修车师傅……不大功夫,男子叫来了修车师傅,很快就把于桂亭的车修好了。

    于桂亭很感激,走时,给了这个男子二百块钱辛苦费,还留了一张名片,说,我叫于桂亭,是河北沧州东风塑料厂的厂长,你以后有什么事到沧州,可以来找我……

    当年在山里遇到的这个青年,就是张某。

    张某其实是个无业游民,游手好闲,专找机会在山里做些偷盗抢劫的事。遇到于桂亭,帮着修车他是“有想法的”。不知是于桂亭的一身正气吓住了他,还是于桂亭出手大方感动了他,反正他没敢动手……于桂亭就这样走了……

    于走后时间不长,张某抢劫犯事,锒铛入狱,判刑20年。

    张某坐监狱期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出狱后,在老家待了一段时间,孑然一身,生活无依,无家可归……

    他忽然想起了于桂亭,他决定来投奔于桂亭。

    模样也许不认识了,但是于桂亭这个名字他记了二十年。

    

    2、路途中的一面之缘,他慨然相助

    

    也许是于桂亭的名头太大了,他到沧州一打听就打听着了。

    再见面,其实恍然隔世。

    二十年光阴,张某是刑满释放人员,于桂亭已是威名赫赫的集团董事长。

    张某说完了前因后果,于桂亭就明白了一切。

    问了问张某现在的情况,于桂亭说:“老弟,你能来找我,我很高兴。出狱了,咱就得重新做人,自食其力,正儿八经地靠劳动吃饭……你要是愿意留在沧州呢,我可以帮你找份工作,安个家……”

    张某说:“大哥,我愿意留下,在你这找个活儿干。”

    “我这儿有房地产,有工厂,回头我找个人领你转转,你看看愿意做什么,能做什么,回头想好了告诉我,这个不着急……你沧州有没有朋友?如果有,把他们叫过来,我请你和朋友们一块吃顿饭。”

    “大哥,我在沧州有几个狱友。”

    “狱友也是朋友,把他们叫过来,我请你们。”

    “行,大哥,我联系联系他们……”

    于桂亭找了个饭店,请了张某和狱友们一顿。

    张某受宠若惊,他没想到,仅是一面之缘,于桂亭对他这个刑释之人如此不弃。

    后来,于桂亭给张某在企业找了个活儿干,还在颐和公寓给收拾了一套房,房子里帮着安了空调,买了家具,算是给张某安了一个家……

    “大哥,您的恩德我终身难报……”张某心里有温暖,脸上有面子,生活有了光彩。

    “什么报不报的,好好生活,好好过日子,遇到合适的谈个对象,成个家……别胡来,别瞎闹,记住了吗?”

    “记住了,我再不好好生活,连畜生都不如了……”

    张某点头如捣蒜,真心拜服。

    

    3、三十年后,一事无成的他来找“大哥”

    

    

    林曾是东塑的职工,于桂亭刚入主东塑那几年,林二十多岁,是于桂亭重点“改造”的后进青年之一。林属于无组织无纪律型,吊儿郎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外表还风流倜傥,留着长头发,身穿喇叭裤……虽然自认为是一美,但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拈轻怕重,啥活也干不下去。

    于桂亭可没少给林做思想工作。家访、谈心、叫家里吃饭……门前槐树底下,放上两块砖,有时一坐就是半天……到后来,于桂亭终于做通了林的工作,拿来理发工具,给林把长发剪去了……

    于桂亭的管理之术,尊重、给钱之外,还有一个词叫“玩去”。尊重也不行,给钱也不行,你爱上哪玩就上哪玩去吧。

    一个企业的成长靠的是那些兢兢业业真正干活的人,哪能搁得住那些晃晃悠悠不着调的人。林最终离开了东塑,到底上哪“玩去”了,于桂亭也不知道。

    三十年后,小林变成了老林。

    老林这些年左折腾右倒腾,也没混出个成功人士来。一事无成的他,不变的是云山雾罩嘴上功夫。回到沧州,要家没家,要工作没工作,可以归入衣食无着之辈。

    就这主儿,回到沧州,来找于桂亭来了。

    见面大哥长,大哥短,于桂亭也不见外,留在家里,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其实于桂亭是“看见干事的人两眼放光”的人,欣赏的是做事的人,这种成天晃悠的人,他不待见,但是于桂亭有一个天大的功夫,就是“忍性”,嘛样人他都能容忍……

    要搁别人头上,会不会一脚踹出门去?

    不拒之门外,肯定也会冷漠相待吧。

    虽是东塑的老职工,可离开了这么多年,彼此已经没有一毛钱关系!

    于桂亭不,他收容了老林,也关心着老林。

    老林也五十多的人了,老是这么晃悠也不是回事。于桂亭说:“老弟,你得为未来想想,不能总是这么闲着……找个事做,踏踏实实过日子……人不可能总年轻,将来有个养老保险啥的,也能解一下后顾之忧……”

    老林说:“大哥,我这些年一直没交过养老保险,我现在也没钱交啊……”

    于桂亭说:“这么着吧,我帮你把这些年的养老保险交上……”

    算了算账,大概十多万。于桂亭告诉媳妇,你去拿十多万来,老林来后,把钱交给他。

    媳妇本来就让老林骚扰得心里挺烦,无缘无故又送出这么些钱去,心里能痛快吗?

    于桂亭劝:“咱总不能看他老来无依,连碗饭也没有,毕竟他当年是东塑的职工,毕竟当年我给他理过头——这也是老大的面子啊……你想给他理个头,相当于要他的命……”

    最终于桂亭给老林交了养老保险。

    不但交了养老保险,还给老林在企业里找了份工作……

    

    

    4、自古名人经百炼,从来大海纳细流

    

    张某也好,老林也好,都算得上落魄之人……他们只不过是于桂亭帮过的人里面,很普通的两个小例子。

    于桂亭这一辈子,帮过的各种各样的人多了,对嘛样人都帮得真心实意。

    不管嘛样人,只要来找于桂亭,他能帮则帮,能管则管……所以各色人等,都有服气他这个“大哥”的。

    他帮过的人里,不乏打架斗殴的、身败名裂的、破家败财的……所以,好多人不能理解于桂亭。

    自古讲“道不同不相与谋”,你还跟“那种人”交往?

    (不过在这里解释一句,于桂亭从来不惹惹那些人,都是他们主动找于桂亭的)。

    于桂亭,你这个人没原则——这是一些人对他最直接的看法。

    于桂亭也不解释,好像解释也解释不明白。

    在他的意识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哪怕是罪犯,也有追求高尚的那一面。

    所以他包容。

    于桂亭的没原则,其实就是一种胸怀:高山不拒细壤,所以成其高;大海愿纳细流,所以成其大……

    于桂亭以一个修脚工的眼光看人,所以看任何人都好,都有优点。

    有一次他说,我觉得乞丐都比我强,他们饿了能伸出手要饭,咱不行,咱做不出来,所以我连乞丐都尊重……

    于桂亭像一片海,收纳着细流。

    他自信能用自身的能量感化、感染别人。他有庞大的净化系统,就像一滴墨水倒入他这片海中,根本不影响海的清澈……

    从另一个角度讲,凡是东西大了,都是“没原则”的。

    你说老天爷有原则吗?它把雨落在好人田里,也落在歹人田里……

    你说大地有原则吗?它长着庄稼和森林,也养着百草和荆棘……

    你说大海有原则吗?它给小鱼虾生存的怀抱,也让大鲨鱼自由成长……

    好像没人说过天没原则,地没原则,海没原则……

    你就这么理解于桂亭吧:他的原则就是海的原则、地的原则。

    海的原则就是“海纳百川”……

    地的原则就是“厚德载物”……

    

    

    

    5、高官锒铛入狱,于桂亭身处漩涡

    

    

    于桂亭和薄市长算得上是朋友。

    于桂亭和人交往,没有钱权的概念。从这个角度讲,他和哪位领导都好。他甚至很骄傲——他经历的十几任市委书记、市长,关系都很好。

    于桂亭的态度是“我以此心向明月”——管他有权没有权。但是好多领导并不真正“认识”于桂亭,只有等到下台的那一天,似乎才看清于桂亭的“庐山真面目”。

    话说薄市长原来在省某部门任职,和于一块出过国,调任沧州后,和于桂亭关系算是更深厚一层。

    他们吃过饭,喝过酒,吵过架,拍过桌子……

    薄领导在沧州也算是风光无两。

    围着他的人多了,看他脸色的也多了,跟他拍过桌子的,大概也就于桂亭一个人。

    谁承想,一个破瓷杯牵出受贿事件,薄突然被双规。

    薄的事在沧州引起了强烈地震,据说牵扯到很多领导干部。

    于桂亭一刹时也身处漩涡中心。

    在人们心中,和薄市长过从甚密的他,怎么会没事?!

    等着瞧吧,于老大要倒霉了。于老大啊于老大,看你牛气到什么时候。

    有人要看他笑话,当然也有人替他担心。

    于桂亭很平静。

    薄市长出事他很平静。

    他被置身“嘴尖”也很平静。

    于桂亭给薄市长送过吗?今天给你揭秘一下,送过。

    薄市长曾对于桂亭抱怨过,他打不了国际长途……于送给了薄一部手机,还在里面存了两千块钱话费——是让副厂长杨祥云帮着办的。

    薄市长的事审查清楚后,被判处无期。

    围绕着于桂亭的闲言,也渐渐消散,于老大依然是于老大。

    只是当年的人上人,变成了“阶下囚”。

    丢官罢职、没收财产、开除党籍……亲友避开、朋友离散、熟人不齿……当初奋斗来的一切,有形的与无形的资产,瞬间化为乌有。

    人生,真的有很多想不到。

    人生,有时真的很搞笑。

    大起大落,人走茶凉。

    监里监外,物是人非。

    数年后,薄保外就医,走出监狱的那一刻,深深体会到了“人下人”的悲凉。

    人生有如科幻剧。

    说不定哪会儿狗血喷头。

    

    6、于桂亭登门探望,他感慨难言,苍颜滴泪

    

    

    

    于桂亭听到了薄“出监”的消息。

    于桂亭在第一时间来了。

    普通的居民楼,普通的两居室,没有任何昔日光影的家具,没有任何昔日神采的两张面孔……

    于桂亭说了一番话:“……人生好事就是坏事,坏事就是好事,凡事得想开看开……现在出来了,正好可以休养身心,多锻炼锻炼身体,有个好体格,就是天大的福气……要搁以前,哪有这么清闲的时光,静下心来待会儿,读读书,看看电视,也挺好……得想开,得把坏事变好事……你在任上时,我没给你送过什么,我觉着那是坑了你……我这一辈子,做人的标准就是不能害了人……现在你需要帮助了,有什么困难就对我说……”

    薄讷讷无言,唯有点头。

    “现在你无职无权了,普通百姓一个,我再怎么给你,没人查,也没人管得着了……你不就是吃饭嘛,你的后半生我兜着……”

    于桂亭掏出二万块钱,放到薄的床头。

    “这钱先花着,以后我再来看你。”

    薄还能说什么呢,他的确需要“救济”。

    薄只有那几句话,“老于,我也有误解你的时候,我落到今天,真是愧对于你……对不起你啊……”

    薄感慨难言,苍颜滴泪。

    高高在上的时候,于桂亭没有高高看他一眼,低头做人的时候,于桂亭也没有低低看他一眼。

    认人识人,还得落魄时啊……

    于桂亭走了。

    薄望着于桂亭离开的身影,默然落泪。

    一呼百应车马围绕的时候,于桂亭与他的关系好是好,但是好得很“清淡”。老于不巴结,不逢迎,不奉承,他现在落魄了,阶下囚,生活困窘,有人问候过吗,有人关照过吗,有人怜贫惜弱过吗?没有,人人都恨他咎由自取,他也恨自己悔不当初。

    他像一只拔了毛的孤雁,冷咽一日三餐。这时候,于桂亭来了,带着一如既往的情义,带着比以往更厚道的热情。是因为他少年时修脚饱看人间脸色吗?是因为他懂得落魄之人更需要尊重的温暖吗?人生啊,没有到不了的明天,只有回不去的过往,早知今日,当初志得意满时,就应该为他的企业多担一些风雨,为他的肩膀多分一些忧愁,就应该更大力度地帮他披荆闯关……

    泪,蓄在眼里,说不清什么滋味。昨日的愧疚,今日的苍凉,世态的冷暖,老于的不离不弃……

    薄并不知道,于桂亭那二万块钱是借来的,那时候企业还没上市,他手头也没多少钱。

    再后来于桂亭再去,就放得多点了……用于桂亭的话说就是:“你不在职了,我愿怎么给就怎么给。”

    于桂亭做这些事,从未宣扬过,所知者寥寥。

    就是知道的,也有理解的,也有不理解的。

    于桂亭对任何评价都不介意,他只是知道,他的字典里没有“落井下石”那个词。

    这就是一个修脚工的品格:过河不拆桥,人走茶不凉。

    

    

    

    7、“库爷”离开沧州,于桂亭高速口相送

    

    “库爷”姓刘。刘在廊坊某地当领导时,据说有一次拆迁,遇到一位“二爷”,二爷光棍一人,软硬不吃,宁死不搬走,刘领导一拍桌子:在这个地方,除了我谁还敢称爷!于是亲自出马,成功拆迁……从此人称“库爷”。

    刘调任沧州当市长时,很是和于桂亭不对眼了一阵子。

    他一到沧州,还没坐稳当,就听到了“于老大”的名头。

    “啥?!沧州有个于老大?沧州有这种人经济能搞上去吗?我来了就得好好治治这个人……”

    刘先入为主,横着心要跟于桂亭过不去。

    这话也传到于桂亭耳中,于桂亭淡然一笑,不以为意。

    于桂亭处事很懂得避其锋芒,你怎么领导咱就怎么做,一不偷税二不违法,要治你也得有把柄不是。

    有一次开会,于桂亭在颐和大酒店宴请与会者。于桂亭和市领导坐在了一桌,刘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于老大”。

    于桂亭交友无数,每天找他吃饭的人几乎排队,他经常安排不开,只得说,要吃也行,我有场,你们就合就合我,都安排在一起,我串桌……

    这天在酒店吃饭,于桂亭的熟人也不少。刘到沧时间不长,许多人并不认识。就是认识,也是恭恭敬敬说声敬“市长”,而对于桂亭则随意多了,这个喊敬“大哥”,那个称敬“老大”。

    刘存着心要一较高低,现在见众人口口声声叫“老大”,心中不快,一拍桌子,瞪眼道:“在这个地方,我就是老大,除了我,谁还敢称老大?!”

    于桂亭是何等人物,端起酒杯,展颜一笑:“我敬市长老大一杯。您是共产党的老大,我是黑道老大……黑道老大听共产党老大的话……”

    时间长了,刘就明白了,“于老大”是靠干事赢得了威名,不是他臆想中的那个“老大”。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误会解除了,刘开始看重于桂亭——用一些人的话说,就是嘛样的领导也喜欢干事的人。

    于桂亭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他不给领导送财物,他只给领导送“政绩”。

    ——他尊重任何领导,他的尊重更多地体现在“爱沧州,做贡献”。

    刘脾气暴躁,作风强悍,雷霆万钧,翻脸比翻书还快……这种脾气的领导大概不好相处,当然也爱得罪人。

    于桂亭却处得游刃有余,因为于桂亭是“水性”,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八面圆润——这就叫尊重人、理解人、随和人。

    刘待了几年,到得任满,离开沧州。

    相送者寥寥。

    于桂亭赶到高速口相送。

    刘见到于桂亭,喜上眉梢,泪珠滚下,相抱而别。

    有人说:“老于,这种不是人脾气的领导走就走呗,你干吗非得去送?你忘了他当年治你吗?”

    于桂亭说:“要说恨,我是最有资格恨他的。我做人,讲的不是恩怨情仇,讲的是人情事理——不管什么样的领导,但凡走时告诉我话的,我都去送……”

    于桂亭不但送了,还在第二天赶到了北京,在刘家吃了一顿饭。

    这顿饭吃的不是领导饭,于桂亭说话也敞开了说:“老弟,过去,你是我的领导,有些话不便说。从今天起,你离开了沧州,你是我的老弟。你尊称我一声大哥,我就对你说几句知心话。你那个臭脾气,得改改啦,就是当领导,也不能张嘴就训人……谁能老是在日头正中央,越是人上人,越得夹着尾巴做人……不怕得罪君子,就怕得罪小人……你要是当我是大哥,你就听我的话……”

    推心置腹,谆谆之言。

    

    

    

    

    8、于桂亭前去探监,狱中“送炭”

    

    故事到高速“相送”就打住,似乎就不那么“人生如戏”了。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14年,刘因经济问题,一朝双规调查。

    在沧州,又是一个地震。

    于桂亭再一次中枪。

    于桂亭再一次站在众人嘴尖上。

    传言在民间游走,有人说他被查,有人说他死了,甚至有朋友把电话打给他,直接通报:“老于,有人传你死了。”

    也有熟人明敲暗问:“老于,最近怎么样?有需要帮忙的事说话……”

    甚至有公检法的人,来到他的办公室,虚虚实实地试探——也许是借机抛出橄榄枝,也许是风波迭起敲山震虎。面对半真半假的询问,于桂亭的话不软不硬,笑容也不软不硬。心情好时,他会解释一二句,更多的时候,他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理解你们,我不会有事的。

    “我不会有事的!”语气平静,超级自信。

    一身是嘴,难堵众人悠悠之口。

    遂气定神闲,麻将声声。

    刘判刑后,于桂亭就一直想去看看他。

    只是这一年多明珠商贸城“承接”,于桂亭天天亲自接待,实在太忙了。

    到了201610月,于桂亭终于抽出一天时间,约了二三个人,一起到监狱去探望。

    彼时刘被判刑18年,在邯郸监狱服刑……

    刘的神情模样大家想象吧,反正已不戴假发了。

    往事如尘,旧事如烟。

    人一旦成为阶下囚,不管是精神还是灵魂,都得经受“天差地别”这个词的洗礼。

    会面时间不长,又是狱警又是法警的,于桂亭只拣精华的说:“一、你在沧州做了不少事,留了许多念想,很多人还是念叨你的好,人生值了(给个安慰吧)。第二句、你要学会把坏事变成好事。进监狱了,这是坏事。怎么变成好事呢?如果不进监狱,你在外边想保养身体难度就太大了,进来了要想保养是件容易的事,现在什么都不要想了,身体保养好了,等你出来了,我陪你周游世界(你失去了世界,至少还有我啊)。第三句、在这里头,要想让你什么也不想也难。最起码你会考虑老伴和孩子的生活。你放心,他们有什么困难,让他们找我,我管。我管两个孩子,你肯定放心,我管你老伴,也出不了事(这时候还忘不了开玩笑……于桂亭最怕别人哭丧着个脸)……”

    说完了,几人要离开了。刘说,我想单独再跟老于说几句。

    刘也没什么怕人的话,就是想“托付”一下于桂亭。“老于,我家里抄的什么都没有了,孩子工作也没有了,他们的生活我不放心……”

    于桂亭说:“你放心,我刚才不说了嘛,家里有什么事我管,你甭操心,回头让孩子找我就行……你要再不放心,孩子过继给我……”

    刘心中潮热。

    也许刘到此时终于明白,于老大是个可以“托孤”的人。

    所谓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

    所谓相交遍天下,托孤有几人?

    所谓昔日谁添花,今日谁送炭……

    人在台上看不清的人,得等到下台的时候来看。

    人在台上欠下的人情,到了下台却永远还不起。

    过了三四天,刘的儿子来到沧州,面见于桂亭,寻求帮助……

    于桂亭当面拿出20万元,说:“以后有困难,再说话……”

    感慨一句:在这个世界上,不是谁都可以称得起“老大”啊。

    

    9、世间少有于桂亭

    

    

    于桂亭说过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去的最多的地方,一是医院,一是监狱。

    这都是可以给人温暖的地方。

    去医院看病人,还不足为奇,经常去监狱探望犯人,却不是人可以经常做到的。

    人一旦入狱,一般情况是举目无友,二般情况是举目无亲,说“人神共愤”大概严重点,但最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被社会“耻之、弃之”之列……

    尤其是那些曾经一言九鼎的官员,那些曾经鲜衣怒马的权贵,一遭落马,人们拍手称快还来不及,还会去同情你、怜悯你?

    本来就“人走茶凉”,更何况一下子走到囹圄之中……茶是冰的才对!

    人人都避之不及的人,于桂亭却没有任何歧视和偏见。

    他不但没有任何歧视和偏见,照样是“一如既往相待”。

    是因为他看透了人的本性,人生无非名利二字,贪、恶也是人性之固有?

    是因为他通透了世事的法则,早已明白“不出事是幸运”,出事是早晚?

    是因为他与人交往,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罪犯同样也需要尊重?

    反正于桂亭的这些行为,在人们眼里属于“违反常规”。

    人走茶不凉也就可以了,他还热衷做落水者的“救命草”?!

    许多人难以理解。

    许多人懂不了他。

    说一个小笑话。

    有一年,东塑的一位职工,因为找“小姐”被派出所抓住,人家非让交五千块钱才能放人……这个职工哪敢让家里人知道,就给于桂亭打电话,让他帮忙给送过罚款去。于桂亭一听,不怒反乐,对司机说,你去取点钱,给送过去……记住,带上一万,把下次罚款的钱也一并交上……

    人生,得多大的胸怀、多大的德行,容纳这些事、这些人?

    北京某局的毕局长,曾是首发集团的董事长,在任时是千人找万人求的角色,对于桂亭这类找上门的厂长,几乎是正眼也不瞅的。后来,经济犯罪东窗事发,沦为阶下囚,众人唾骂,如过街老鼠……后来,保外就医,冷清度日……只有当年上过门的“于老大”不离不弃,剖心相待……所以,这些年里,他唯一来往的“权贵”人物,就是于桂亭,每次来沧州,于桂亭好吃好喝好招待,毫无嫌色……毕某爱喝茶,每次于桂亭都把家里的茶柜打扫一空,悉数赠送,有时一送就是十罐八罐。当然,“顺手给钱”更是不在话下……

    2015年五月,毕夫妇到沧州来,我知悉后前去采访。他说,我每年都到沧州住三四天,我一想到沧州就温暖。我问:“您为什么愿和于桂亭来往?”他沉默良久,只回答了一句话:“老于会做人,知道人这一撇一捺怎么写。”再无多言。

    毕的老伴,是最感受世态炎凉的一个。她对于桂亭说:“兄弟,你大哥进监狱之前,我们家就是车水马龙,天天人流不断,我心里要多烦有多烦……到从监狱出来,就没人来了,像你这种人真的是太少了……你真是世间少有啊……”

    我也曾问过于桂亭,为什么对“他们”那么好?

    于桂亭说:“我这也算是报恩吧,当年他们对东塑有过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世间少有于桂亭——这么评价他,算是给“于老大”的名头加个注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