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揭秘于桂亭 ——做人底色:仁孝驻心间

浏览量

第十九章 揭秘于桂亭

——做人底色:仁孝驻心间

1、报恩,惠及子孙

古代说一个人对别人好,有一句话叫“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我冷,他脱下衣裳给我;我饿,他把自己的饭碗端过来让我吃……于桂亭的对人好,其实就到了这个地步。

于桂亭是个不忘恩的人。

他忘不了他是个修脚工,也忘不了当年是吴师傅教他修的脚。

于桂亭当兵走了后,从此与师傅天远地远,音讯不闻,但是,他从没有忘记师傅对自己的指点之恩。

那年,他已成为了二轻局副局长,赶巧有人叫他,一块儿去洗澡。他去了,在澡堂子里发现一个年轻人,神情面目很像师傅。

他问年轻人,“你认识原来在这儿修脚的吴师傅吗?”这一问,闹明白了,这个年轻人,正是吴师傅的儿子。吴师傅退休后,儿子接了班,继续在澡堂里修脚。他又问:“你听你爸爸说过,有个徒弟叫于桂亭吗?”年轻人点头,说:“听说过。”

聊天得知,年轻人已经结婚,爱人没工作,有一个小儿子……于桂亭说:“我就是你爸爸的徒弟,于桂亭,以后,你有嘛困难,就跟我说……”

于桂亭回到家后,就问爱人,咱家里有多少存款?他爱人说,总共有五百。他说:“你明个全取出来,给我师傅的儿子送去,他现在在原来那个澡堂子里,生活不太好……”

他爱人随后就把五百元送了过去,那是他全家多年的积蓄。

吴师傅的儿子没想到,于桂亭会这样慨然相助。生活困顿的他,仿佛看到了光亮,找机会来到于家串门,说了一个请求,他在浴池修脚,媳妇没工作,让于桂亭帮着找个事。于桂亭问:“你媳妇愿干嘛?”他说:“愿意上渤海大厦当服务员去……”那时,渤海大厦红火着呢,是个好地方。

那时,于桂亭已下放到东塑。于桂亭不认得人家渤海大厦的领导,但是跟人民商场的领导挺熟,他寻思,这两个地方,也没嘛区别,于是就专门请了人民商场的经理们一顿,说:“我修脚时有个师傅,我得报恩,师傅的儿子接了班,一家生活不太好,媳妇又没有工作,能不能给照顾,上你这儿来上班……”人民商场的经理挺好,一说这事,就答应了。

于桂亭回头跟师傅的儿子一说,可以安排他媳妇到人民商场上班,没想到,她还不愿去,就想上渤海大厦,错了地方不去……于桂亭没法了,就又请人家渤海大厦的领导们吃饭,他又把这事说了一遍,他说:“我要报恩,这个人别的地方都不去,说嘛愿上你们这来,你们要做得了主呢,最好了,要是做不了主,我就再去找上头……”人家渤海大厦的经理们也挺给面,当时就答应了……就这么着,算是给师傅的儿媳妇安排了。

数年后,小吴,就是吴师傅的孙子,中学毕业后,也没一技之长,没处去上班,于桂亭又给安排了工作,先是在颐和大酒店当保安,后来大酒店裁人,小吴下岗了。他就安排小吴到了女儿立霞的服装店上班……他对女儿说:“我知道你那店也赚不了多少钱,你养着这些人,给他们个活儿干,就行了,我贴补你……”于桂亭的工资卡,就交给女儿,赚不赚钱,都如数给小吴开工资,交养老保险……

小吴在立霞的小店里,干得挺顺心,一做就是数年,到了成家的年龄,于桂亭又多处留心,给小吴踅摸对象。小吴的对象,就是于桂亭给介绍,让女儿牵的线……现在小吴一家三口,生活得挺美满。

2、一管,就是一辈子

于桂亭行事刚硬,外表强悍,但内心里,却善良得如一洼水。

他帮人助人的事说不清,他的助人方式,那叫设身处地——能助永远,就不助一时。

说一个小毅的故事。

于桂亭家里,打理庭院事务的,有一个小伙子,叫小毅。

小毅是个聋哑人。

一个聋哑人,怎么会在他的家里“上班”呢?

于家天天人来人去,找个聪明伶俐的前后照应,不更好吗?

这就是于桂亭的仁厚处。

小毅本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小时候生病,导致后天聋哑。他在某学校毕业后,到社会上求职,处处遇阻。因为自身的原因,难与同事交流,工作起来的确困难重重。应聘了几个单位,都是时间很短,就离开了。而最让他受打击的,是在一个快餐店当服务生的经历。

那天,他上班时,顾客很多,有个顾客喊了他两三声,他没动弹,顾客抬手就打了他一巴掌……虽然过后给他道了歉,可他说嘛也不去了……这件事,太让他身心受挫了。他闷在家里,郁郁不乐。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唯一的儿子,要是憋屈病了,可不得了啊,再有,天天在家待着,也不是一辈子啊,总得自食其力呀。

没办法了,他们托人找到于桂亭,给小毅找份工作。于桂亭听说了小毅的经历,很是上心,左思右想一番,他告诉司机支学东,“他是个聋哑人,跟别的身体残疾还真不一样……我给他托人弄脸,进个单位不难,可把他弄进什么机关单位去,他干不了,也没用啊,要那样,还得二次受伤害……给他找个的地方,必须他又愿干,又能包容他才行……我琢磨着,让他上我这儿来吧,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上我那企业里去,一个是上我家里去,这两个地方,保准没人伤害他……抽空儿,你就拉着他,上企业里去看看,让他看,他能干嘛,有没有愿干的活儿,比如打包啊,搬货啊,这些单纯点的,不用费劲交流的活儿,看完了企业呢,就再上庄园去,看看我那院子,那环境,庄园的活儿多的是,他帮着打理就行……”

司机真就拉着小毅,到企业看了,到庄园看了,最后小毅点头,愿在庄园干。

从此,庄园就多了一个“沉默不言”的年轻人。

于桂亭为了照顾小毅,比别的人开得工资高。小毅的妻子,打零工,也没有保险,于桂亭就同时为小毅两口子,一块儿交上了保险——光这保险,一年就三万多。

庄园里很缺人吗?不是,他就是想为小毅提供一个可以安稳一生的地方。

说起这件事,于桂亭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愿叫小毅上家里来吗?一个是,他在我那干多干少,我不会挑他,更不会给他难看,有我在,这个家就能养他,但是,光这一点还不行,我那儿子、孙子,要是人性不好,我也不会叫他去。我走了,这个家不收他了,他再走,那时可就苦了……我主要是考虑我儿子、我孙子,都是人性好的人,这样,我走了,儿子也能养他,孙子也能养他,他这一辈子,就可以后顾无忧了……”

这些事,小毅知道吗?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是他明白,自从他走进了于桂亭的家,他成了一个有用的人,他有了工作,有了工资,有了养老保险……

3、抠下“灯眼”照君行

于桂亭的一生,“舍得”贯穿灵魂,仁厚长驻心田。

他没有舍不去的东西。

说一个不为人知的抠车灯的故事。

1986年,于桂亭买了一辆新车,进口尼桑。

据说,这是中国第一批进口高档车,是由某位中央领导特批的。这在当年的沧州,可以说是仅此一辆。

司机拿着当个宝,简直都舍不得让别人摸一下。

就在买车的第三天,于桂亭接到了石家庄一位熟人的电话。这位熟人,是中国化工河北分公司总经理,姓石。

石经理在电话里说,他开着车到秦皇岛开会,走到半路,一个车灯让崩起的石子打坏了,他心里挺腻歪,问沧州能不能修,他想绕道沧州,来修车,让于桂亭帮帮忙……

于桂亭问:“你的车是什么车?”

对方答:“进口尼桑。”

“什么时候买的?”

“刚买的,才两天。”

于桂亭心里有谱了,说:“能修,你过来吧……”

于桂亭让司机问了问,沧州的修理厂,是否能修这车。修理厂连见都没见过这种高档车,更别说配件了——修不了。

石经理来了,说:“于厂长,我这车刚买,第一次出门,没想到车灯就坏了,赶快帮我修好,我还得赶路。”

车身锃亮,黑漆闪光,可惜,前大灯有一个坏了——罩子碎了,灯也不亮了。

于桂亭一看,跟它的车是同一批次同一型号的,同为进口尼桑。

于桂亭乐了,说:“老兄,我陪着你去吃饭,等吃完饭,车就修好了,不耽误你赶路。”

于桂亭回过头来交待司机老张,“你开着车,跟着石经理的司机,一块去修理厂,把咱们的车灯,抠下来一个给它安上……”

两辆车是一模一样的,于桂亭把自己新车的车灯,安到了石经理的车上。

石经理大为感动。

他说:“于厂长,你别这样啊,要知道你把你的车灯给我,我就不过来了。”

于桂亭说:“不就一个车灯吗,这算嘛事,回头我的再补上就行了。”

石经理开着修好的车走了。

司机老张看着少了一个眼睛的新车,心疼得直咧嘴。

于桂亭拍拍他的肩,“别心疼,赶明儿,你有空儿,开着车上趟北京,把眼睛给补上……”

到了(liao),于桂亭的车去了一趟北京,从北京修好的“眼睛”。

石经理跟于桂亭的关系,其实就是相识的关系,两个人在一块儿开过会,吃过饭。石经理那是央企的领导,平时讲话一板一眼,不苟言笑,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有点拿着架。即便是饭桌上敬酒,也是拿着于桂亭这种小地方小集体企业的厂长,并不是那么当回事。

可是车灯这个事,却把他大大感动了,从此与于桂亭成了至交。

4、她高兴捡,就让她捡

孝为善首,德为福基。于桂亭是个极孝顺的人。只要老人高兴,他怎么着都行。

说一个他孝顺老人的事。

他的岳母92岁了。老人家是从旧时代过来的人,生活节俭,勤快朴实,惜物如金。她不愿住楼房,于桂亭就给他买了东塑家属院的一处平房。92岁的她,耳不聋眼不花,出门看到扔弃的纸夹子、塑料瓶子就捡回来。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只要看到可捡的东西就往家拾掇。

没人愿让她捡那些东西,又不缺吃不缺花,卖不了几个钱,还弄得小院里乱七八糟。更何况,女儿住着别墅,姑爷是赫赫有名的董事长,你捡垃圾,让人以为他们不管你是怎么着?说出去,这不是给于老板丢人吗?

于家曾经有一个老邻居,老爷子七老八十了,也爱捡垃圾,儿女都嫌丢人,使劲劝说,捡到家里的东西就给扔出去,可怎么劝也不行,捡废品成了他的习惯。儿女们没法了,出门的时候,就把老爷子锁在家里,怕他一出门就去捡垃圾。

于家一家人吃着饭闲聊,说起了那家老爷子捡垃圾被关的事,也提到了老太太爱捡破烂儿的事,于桂亭心细如发,立马当回事了,跟亲人们亮明态度:“老人家愿捡就捡,喜欢捡就捡,谁也不许拦她,谁也不许说她……谁要是不让她捡,我跟你们没完。”

“捡那个有嘛用呀?弄得家里脏乎乎的,乱腾。说出去,丢人。你不觉着丢人呀?”有人回应。

于桂亭一绷脸:“我不觉着丢人。丢嘛人呀,不偷不抢的。她喜欢捡,这是好事,第一、她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心,每天有事干,精神也充实,还锻炼了身体,多好的事啊;第二、她捡垃圾,废物利用,可以再回收,还美化了环境……捡垃圾利国利民,我要是听见你们谁嫌她捡垃圾,为这事跟老人家闹别扭,我跟你们没完……有一天,我嘛也不干了,我也上街捡垃圾去,老太太在前边捡,我在后边捡,我这叫引领,爱护环境……”

听见的人都扑哧乐。

他又接着引申:“嘛叫孝顺老人啊,让她高兴,尊重她,让她干自己喜欢的事,那才叫孝顺……俗话说,功名利禄草头露,阖家团圆锦上花,家里有一老,就是宝贝,就是佛,她能高兴,就是小辈的福……”听的人都不笑了。

这还没完。

过后,于桂亭告诉老伴,隔不短儿就上老娘那边去一趟,以前是买东西放钱,现在还要帮着找个收破烂儿的,把老人捡的东西给卖了。他还怕老伴办事不圆满,叮嘱,“你在路上,见到收垃圾的,就把人家一块儿叫家里。给人家一百块钱,告诉他,别管什么破烂儿,要不要的,都收走。这一百块钱是有说法的,五十块给人家收破烂儿的,等秤完了垃圾,让收破烂儿的拿出五十元来,给老娘,就说这些破烂儿卖了这么些钱……”

他要让老人捡着高兴——不用担心卖,还有劳动所得。

老伴也上了心,每次回娘家,就在路上踅摸收破烂儿的,提前把“辛苦费”给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