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二十章隔膜

浏览量
  第二十章 “隔膜”登场放光彩,副总理视察励人心
  项目紧盯新能源,
  电池隔膜入法眼。
  实验室里苦钻研,
  攀越天梯破垄断。
  高新产品惊世界,
  明珠光彩耀人间。
  ——题记
  1,上马隔膜?!“博士后专家”摇头,不可能
  沧州明珠逆势飞扬,以骄人业绩荣膺“金凤凰奖”……
  沧州明珠获最具成长前景上市公司……
  沧州明珠跻身“中小板上市公司五十强……
  沧州明珠以不可挡之势,成为闪闪发光的“河北之珠”、“中国之珠”……
  这时候,老项目挖潜增效,做强做大,强势突围,新项目的调研开发步伐也在快马加鞭。
  就在这强劲儿的攻城略地中,于桂亭又看中了一个项目:锂离子电池隔膜。
  锂电池隔膜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电池配套材料,符合国家《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所列的前沿技术。2008年国家“863”计划将“低成本锂电池隔膜关键技术研究”列为重点产业化导向项目……
  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无污染,国家提倡,技术先进,同样的是外国垄断,国内需求要进口——东塑要再一次书写“打破外国垄断”的神话。
  手下大将谷传明受命,成为项目负责人。
  谷传明河北机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东塑,是在企业里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先后任开发处副处长、华通工程材料分公司经理、东塑集团党委书记,这次再扛开发大旗,挑起上马“隔膜”重任。
  没技术,没设备,只有一堆调研的材料,寻找人才是当务之急。
  通过种种关系,谷传明找到了一位这方面的专家。这位专家是位留美博士后,在美国某公司担任副总,专事隔膜的研究,可以说是位权威级的人物。
  谷传明把专家约到北京,诚心敬意请他吃了一顿饭。
  “时总,我们久仰您的大名……我们想建设隔膜生产线,我们没技术,希望请您‘回家’,合作也行,帮忙也行。如果你能到东塑来,工资你随便开,股份你随便要……”
  于桂亭交待过谷总,为了觅良才,可以不计代价。
  博士后一听要请他帮忙研制隔膜,推了推眼镜,直言:“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来,我光美国跑车就三四辆,我上半天班,歇半天班,我钱已经不缺了……再一个呢,这个东西是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光我一个人来,也不一定能行啊,我们美国公司是多少人在那干……”
  谷总没想到刚张嘴就给回绝了。
  博士后怕谷听不明白,解释说,全球范围内,掌握锂电池隔膜的只有日本、美国等少数国家,这种隔膜,是锂电池关键的内层组件,它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它不但要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还要有孔隙,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
  谷传明说,我们知道这是前沿技术,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们才请您合作。
  博士后还是摇头,说,在“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决定在锂电池研制方面投资6000万元,同时要求承担项目的公司按照10倍比例投入配套资金,这样总的投资将达到6亿元……这样的大投入来研制隔膜,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突破……你们东塑,有多大的能量……不可能,不可能……
  谷经理不死心,还想做工作,“时总,我们就是想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生产出咱们中国的隔膜来,不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我们在所不惜……只要你能来,你开价……”
  博士后有点烦了,说,你不明白,不是钱的问题,你有再多的钱,也研制不出来,这个技术,不仅需要钱,还需要顶级团队……我来了,也没用……不要做这个梦了,光有钱没用……
  谷总望着美国专家,望着他一上一下噏动的嘴,脑子里几乎一片空白。
  “你们这种民营企业,我奉劝你们就别干,一般你们做传统行业,做塑料的,离隔膜差得太远。技术上差得太远,够不着,明白不?我建议你们,别干……”
  “不要做这个梦了!”
  “不可能,根本不可能,你们的技术根本达不到……”
  博士后专家以内行人的眼光,把东塑的路堵死了——这是个高不可攀的技术。
  东塑人,别登这个天梯。
  2,打破外国垄断,我们共同努力
  谷经理从酒店里走出来,望望天,看看地,嘴里不断地吐气……。
  隔膜,真有这么邪性?
  他娘的,俺们东塑人就不信这个邪。
  世界上的事,从来是懦夫不敢起步,弱者死在半路,只有强者,一路跋涉从不认输……
  不死心,不甘心。
  南上北下,科研院校撒网。
  后来谷经理又扫听到,某所大学的退休教授,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当然,仅止于理论研究。
  谷经理三次上门求教,老教授终于答应到东塑看看。
  老教授不是不想搞研究了,只是年事已高,再一个,这个事确实需要庞大的团队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许多条件不具备,他的研究只能放弃。
  老教授来了,于桂亭在颐和大酒店亲自设宴。
  “老教授,欢迎来沧州,我敬你一杯。”于桂亭满面春风,极尽地主之谊。“到我这小厂子先走走看看,找着感觉咱们再往下谈……”
  老教授姓方,八十多岁了,胖胖乎乎,头发花白,说话慢条斯理。于桂亭很尊重读书人,话语里满是敬意。
  宾主相谈甚欢,方教授说起多年的研究空剩一腔心血,满腹感慨。
  于桂亭说,我刚开始时做凉鞋,八四年第一次出国,就看明白了,外国人都不如咱中国人聪明,我就学了一个词“简单”,再以后做床垫、做波纹管、做管道,都靠的是自主创新,打破了外国人的技术垄断……我这些产品,专门盯进口,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他们能做出来,我就不信咱们做不出来,到现在,我已经淘汰了16个产品……我一直在做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对新项目我提出“三个不做”——容易的事不做,没有风险的事不做,超越能力的事不做……我们上尼龙膜项目,外国专家甩手走了,我们自主创新,改动了一百多处出的产品。世界顶级的尼龙膜生产线实现了自主开车,自己集成研发的二线已经试车,这是国内同行从没有过的……隔膜是国家支持研发项目,做肯定是有很大困难——正是因为困难我才做……你是这方面的专家,我这一辈子不信神不信鬼,我信你……我再敬你一杯……
  于桂亭左一杯右一杯,虽是敬酒但不劝酒,时不时再给夹点菜,方教授很受感动。心说,看人家这董事长,既没架子,也没铜臭气,风趣儒雅,又和蔼可亲,说话还透着诚恳真诚……一顿饭没吃完,他的陌生感就完全消失了。
  东塑人的奋斗故事,打动着老教授。
  于桂亭的“尊重”,感动着老教授。
  饭毕,于桂亭亲自把方教授送到宾馆房间。
  他告诉司机,取五万元钱来。
  一会儿钱取来了,于桂亭把钱递给老教授,诚心诚意地说,老兄,这是一点心意,见面礼,你千里迢迢能来,我就很受感动……你这次来,就当来玩,咱们交个朋友……南北生活习惯不一样,你一定要吃好喝好休息好,有嘛事,你说话……
  方教授见过老板,没见过这么诚心诚意的老板。方教授见过董事长,没见过这么善解人意的董事长。他感慨地不知说什么好了。
  方教授决意留下了。
  3,了不得,想不到沧州明珠搞成了
  老教授给东塑人灌输了最基本的隔膜知识……
  东塑人开始了日日夜夜的研发实验……
  日升日落,冬去春来。
  一年,二年,三年……
  技术一点点摸索,工艺一点点突破。
  谷总的头发开始一绺绺地掉,原来浓密的黑发露出一块块斑秃……失眠成了正常的生活,怎么办?第二天还要上班,还要精神昂扬地出现在员工们面前,谷总想出了自己的办法,实在睡不着时,倒上半杯白酒,咕嘟一下子吞下,人半迷半醉地睡去……
  机动部、电气部、工艺部、生产部、后勤部通力合作…… 
  明珠定向增发募资1.3亿助力隔膜项目研发……
  隔膜试生产……百次、千次地实验……
  隔膜五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隔膜产品在行业会议上受到瞩目,获得“发展火箭奖”……
  隔膜产品逐渐稳定量产……
  东塑成为国内第二家掌握隔膜生产工艺的厂家……
  四年后,于新立和谷传明带着隔膜参加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
  广州会展中心,人群熙熙攘攘。
  这是全球最大的电池展览会。
  数百家海内外客商在此沟通交流展示。
  “沧州明珠”四个大字高高挂在展台上。
  这天,二人正在各展台前转悠,一个声音传来。
  “谷总,你还认得我吗?”
  谷传明抬头一看,“哟,这不是时总吗?”
  几年不见,时总的头发有了明显的白发。
  两双手同时伸出,握在了一起。
  和第一次见面时不同,这次时总满面笑意,像是见到老朋友。他一手拉着于新立,一手拉着谷传明,说,“来来,咱们到那边,我跟你们说说话。”
  三个人走到转角的咖啡座处。
  时总说:“哎呀,我真没想到,你们还真把这事搞成了,当时你们挖我的时候,我都偷着想乐……在我心中,你们算个什么啊,你们有钱,你们认为公司有钱就能干这事呀,这是多高的技术啊……刚才你们的产品我看了,我一看就震了,你们了不得啊……”
  时总的话还是那么直接,但他的话已经变成了感慨和敬佩。
  于新立微笑,谷传明微笑,他们静静地听着,好像受到这种夸奖很不习惯似的。
  这是一个惊天的逆转。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这个展览会,恰是时总所在的美国公司主办的,时总正是主办公司的代表。
  真是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
  山水总有相逢时,相逢已是几重天。
  晚宴上,嘉宾集集,时总一定要把明珠客人请到“一号桌”最佳位置。
  他对着数百家参加峰会的海内外客商,隆重介绍了沧州明珠的二位负责人,并说了如下一段话:
  诸位,大家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会把沧州明珠的两位请到这个桌子上来……因为我特别佩服沧州明珠,我就没想到,他们把隔膜搞成了……当年他们刚起步时,谷总想挖我……我没想到,他们没挖到我,也搞成了……我对这个公司很佩服……我在美国生活了那么多年,但我毕竟是中国出来的,我为中国人自豪,为沧州明珠自豪……
  4,外商抱着东塑的隔膜流泪:我的企业要破产了
  明珠隔膜一露脸就震了同行。
  谷总参加完峰会回来,跟董事长于桂亭汇报这些“戏节”,于桂亭止不住哈哈大笑。
  “董事长,展览会结束时,时总悄悄跟我透露,美国公司这几年效益不太好,他们愿意跟咱们建立合资企业,有机会他想上咱这儿来考察考察……”
  “合资不合资的以后再说,他想要过来考察,咱热烈欢迎……毕竟他们的技术比咱们领先,咱们也得向同行们请教学习……”
  国际跨国公司放下了身架,他们无法再小觑中国这个晚入行的“小弟”了。
  让竞争对手都服气你,这就是咱东塑人的本事!
  “谷总,咱们有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还要加大研发力量,咱不能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跑……现在隔膜生产能力还是小,要争取尽快上能力,进行二线的建设……咱们得奔着细分行业的第一去做。”
  “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第一。”于桂亭重申他的理念。
  “放心吧,董事长,我们已经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于桂亭的上项目眼光,又一次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大势。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让锂电池产业链迎来了全面爆发期……
  明珠加快扩能步伐,德州东鸿制膜”建设年产2500万平方米的湿法隔膜项目,给火爆的隔膜市场再添一把干柴……
  明珠隔膜与中航锂电合作,共建一亿平米湿法隔膜项目,立足主流高端的供应链体系,加大竞争优势……
  干法复合隔膜,湿法超薄隔膜,涂覆改性隔膜……明珠隔膜新产品不断诞生……
  隔膜产能释放,沧州明珠放量增长,半年净利同比大涨185%……
  这一年,锂电膜材料姑苏峰会上,东塑隔膜产品强势亮相……
  上百种隔膜产品“秀技”,来自国内外的上百家企业互相切磋“较艺”。
  客商云集,上下游经销商分享盛宴。
  一群日本客商在展厅里观览,看得格外仔细认真……他们走到沧州明珠展台前,看产品介绍,看隔膜样品,一位上年纪的老者,甚至拿出放大镜来看……
  看完了,这位老者忽然面色暗淡,愁眉紧锁,对着东塑的隔膜默默流泪,跟随的人员赶紧劝说宽慰。
  一旁的谷传明经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赶紧问。旁边的翻译说,这位日本老先生说,中国能产这么好的隔膜产品,又卖这么便宜,他感觉他的企业要破产了……
  此时此刻的谷传明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那位美国博士后,想起了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想起了数年实验室里的无春无夏,想起了工程师在机器旁的挥汗如雨,想起了于桂亭董事长的话,“在我们没投放市场之前,日本美国每平方尺卖26元,我们一投放市场就卖6元,这就是我们宁丢利润不丢市场的原则,这就是我们要打破外国垄断实现国产化的意义……”
  而此时此际,那个时总所在的美国公司已黯然离场——因效益不佳,该公司被日本一家公司收购了。
  市场不相信眼泪,但是相信实力。
  东塑不相信权威,但是相信创新。
  走过了数年风雨的路,终于品尝到果实的甘甜……
   东塑在历经数年的摸索后,在攀越技术壁垒上,交出了一个完美答卷。
  至此,沧州明珠三大产品格局形成——管道、薄膜、隔膜三足鼎立,布局全国……
  探索的路没有尽头,创新路没有尽头,当胆大与资本拥抱,当资本与智慧相逢,当创新与进取握手,明珠在全球经济低迷时刻,找到了成长的良机。
  低端产品泛滥,高端产品稀少。
  隔膜产品利润率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
  又一个暴利产品诞生了,隔膜在成长路上,加劲狂奔……
  5,隔膜,我要为你唱一曲赞歌
  写到这,我已经写得心力交瘁。
  我已经不愿再那么严谨地叙述了。
  我要让文字变得行云流水。
  我要为隔膜唱一曲赞歌。
  这个隐身在“手术室”里的隔膜,
  这个诞生在“无菌车间”的隔膜,
  我其实都未曾见过它的庐山真面目。
  多次采访,我都是随着参观人员,在玻璃通道里一堵它的风采。
  即使穿着无菌装,我也不愿走进去。
  我愿意隔着这透明的玻璃窗,看一个产品的精致模样。
  我怕再洁净,也会给它带进微尘。
  我怕一个咳嗽,弄脏它的嫩肤。
  这几乎是一个密闭的空间。
  工人娴熟操作,无声无息。
  机器娴熟运转,隆隆有序。
  从头到尾,从原料到成品,一气呵成。
  检测机器旁,一个个闪烁的“光眼”,警惕着任何一个瑕疵。
  那些瑕疵,都是人工用眼看不出,用手摸不到的。
  据说,它有一次发现了问题,显示产品不合格。
  工人查来查去,膜上绝无异样。
  问题出在哪里,谁也说不上来。
  一样的程序,一样的操作,一批次产品,其他都合格,唯有这片膜无法过关?
  这实在令人头疼啊。
  后来有个工人说,我想起来了,有一天在某个时刻,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可能是弄脏了它……
  隔膜啊隔膜,你是处在仙境里的神女吗?
  你的特殊要求,让这里的工人,都变得格外爱干净。
  头发经常理,不能掉头屑。
  指甲经常剪,甲沟不能脏。
  衣服天天换,进门要消毒。
  车间里一尘不染。
  工人精细化操作。
  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充满敬畏。
  仿佛医生置身在生死场,
  仿佛科学家在专注实验。
  我实在想不明白这样的膜,洁净到什么程度。
  我也实在想象不出,它在放大万倍的时候,会有密密麻麻的孔隙。
  但是我知道,它一旦不合格,手机会爆炸,电动汽车会趴窝,计算机心脏会停跳……
  这么高精尖的膜,被装入电池的“内脏”,成为动力与安全之源。
  它被外国人视为高不可攀,它被国人定为技术攻关。
  它终有一天,却诞生在东塑人的研发车间。
  难怪外国人看见心发颤。
  难怪它一露面,就成为东塑技术实力的代言。
  6,副总理来到东塑,他说,做了第一,更要保持第一
  一个好消息,随着春风传到了东塑。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要来东塑,视察隔膜车间。
  这是2014年的3月。
  一个春暖花开的3月。
  一个十数亿人口大国的副总理,关注着高科技。
  这是一个几分几秒都被计算在内的行程。
  时间太紧,能不能不换衣服?工作人员问。
  于桂亭说,只要进车间,必须换衣服。
  “这一段产品咱们可以废掉,但是副总理的形象不能抹黑。副总理不换衣服进车间,是要被懂行的人笑话的,它影响一国副总理的形象。”
  这个看似很小的问题,其实是关乎领导人形象的大问题。
  于桂亭在原则问题上又一次“寸步不让”。
  副总理在哪下车,在哪上车,每一个细节推敲再推敲。
  每一条路清理再清理。
  每一个机器擦抹再擦抹。
  连楼前的冬青也仿佛更增了绿意。
  盼望着,等待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终于来了。
  他来看那个深闺中的隔膜。
  来看那个震惊外国人的新型材料。
  轻车简从,步履匆匆,他来到了沧州明珠新能源材料工业园。
  于桂亭在这里接待了很多来宾,这是第一次接待国家副总理一行。
  入口换衣处,他冲着各级领导深鞠一躬:“对不起了领导,看我这么个小车间,还麻烦你们换衣服,对不起了……”
  紧张的气氛似乎一下子轻松了。
  于桂亭知道副总理日理万机,于是见缝插针地说话:“我借着穿工作服的时间,简单汇报两句。我是这个企业的董事长,在这里三十多年了。60岁后,好几年没那么兴奋了。今天感觉特别兴奋。因为领导们这一来,对我们几千员工是最大的激励,对东塑未来的发展也是个促进。这30多年来,是靠银行的5万块钱做起来的。那个时候企业就生产塑料凉鞋一种产品,我淘汰了十多个产品,现在主要做管道、尼龙膜和隔膜……”
  敞亮的车间,机器运转,工人操作,一切有条不紊。
  镜头闪闪,对准了庞大的生产线。
  对准了副总理凝视和专注的表情。
  于桂亭紧紧跟在副总理身边,边走边做“讲解员”。
  他讲上项目的历程,讲凉鞋到隔膜的创新之路,讲隔膜的市场前景,讲三个产品二个世界第一的攻关……
  张高丽副总理看设备,看产品,问工艺。于桂亭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副总理听得认真,频频点头,当他了解到东塑的其他工业产品,业绩都不俗的时候,语重心长地说,从做塑料鞋,再到压力管道,拉伸薄膜,隔膜……不容易,做第一,更要保持第一。关键是要创新,要培养技术团队……
  于桂亭点头,我们绝不辜负您的希望,我记住您这句话……
  这是张高丽升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后,第一次来沧州,这也是他来沧州看的唯一一家企业。
  明珠新技术的创新与领先,在沧州的企业标杆位置不言而喻。
  当晚,央视新闻联播中,于桂亭陪着张高丽副总理视察的情景,传播到全国各地……同行艳羡,沧州人增光,副总理穿着白色“无菌装”视察车间的镜头,定格在东塑的历史瞬间……
  我们的隔膜“小仙”,也随着记者的镜头,在国人面前一露它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