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十六章上市

浏览量
  第十六章,七年上市
  做大做强快发展,
  思想观念顺势转。
  解决资金谋长远,
  明珠勇挑上市担。
  七年长跑劲不懈,
  做个第一世人看。
  ——题记
  1,卡脖的资金
  做企业,每一步有每一步的难题。
  改制后,企业进入了高效率、高投入、快发展的道路,与之相应的,就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大量资本的需求……
  可是这些,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在企业管理上,于桂亭比较注重感情投资,遇事多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定。当企业成为集团,领导者必须实现由“管理人”到“管理组织”的跨越,企业也必须从“智慧管理”转换到“制度管理”上来。
  企业之树,分枝分杈,家大业大,规范化、制度化,已是必由之路。
  上市,成为于桂亭规范化管理的一个契机。
  另一个促成他想上市的原因,就是解决资金问题。
  钱,一直卡着东塑的脖子。
  过去做企业,胆大就行,物资奇缺,生产什么都好卖,现在则不行,“胆大”还要加上“资本”。
  大发展需要大投入,对钱的需求从来没有这样急迫过。
  过去的二十年里,东塑基本靠自我滚动发展,也有少量贷款。缺钱时,他集资、入股、贷款,什么法也想过。现在大发展阶段,企业高扬“三个不做”旗帜,小打小闹的项目没有发展前景,上高科技项目,前期投入的资金动辄千万,而且从研发到生产,有时要历时几年,要有大量的资金“喂养”一个项目,对于东塑这种成长型企业来说,资金缺口太大了……而现实的处境是,民营企业缺少融资渠道,贷款很难,利息高不说,一旦被追贷,企业就是生死一线。
  必须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项目再好,员工再努力,没有钱都是扯淡。
  这时候,资本市场的建立,让于桂亭看到了希望。
  向社会融资,借助资本的力量,助力企业发展,是一条通衢大道。
  渴望“输血”的东塑似乎找到了一扇“阿里巴巴”的大门。
  如果能上市,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迎刃而解。
  上市!
  此时,沧州的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弄清上市是怎么回事,即使明白也缺少这样决心和远见的时候,于桂亭拍板了。
  东塑成为沧州第一家吃螃蟹的民营企业。
  2,“明珠”公司股权改造,肖燕挑起上市重担
  东塑集团旗下数个子分公司,最有发展潜力、最具备高新技术含量的,明珠公司当仁不让。
  明珠主打波纹管、硅芯管产品,后来把管道纳入麾下,这些新材料新能源的管材,发展前景无限。
  明珠总经理肖燕被推到了台前。
  肖燕是从企业里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干部。1989年,她河北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东塑。学经济管理的她从一线做起,当过操作工、库管员、班长、车间主任、团委书记……她工作泼辣大胆,干练敬业,公司领导求才若渴,爱才如痴,给平台压担子,柔弱女生终练就猛将一枚。
  1998年集团公司成立,明珠公司总经理孟庆升升任集团总经理,肖燕接任明珠公司总经理。
  上市工作交托到她手里,肖燕二话不说,操刀起程。
  那时候她还不知道,她要走的“上市”之路,将是关山万重。
  企业上市,要经历繁杂的规程,包括成立股份公司、上市前辅导、股票发行筹备、申报和审议、促销和发行等等,每一步都得认真对待,不差丝毫。
  明珠公司首先面临的就是股份制改造。
  按照上市公司要求,要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成股份公司,成为董事会、监事会“五脏俱全”的独立运营公司……
  筹备股改办公室;
  聘请资产评估咨询事务所做财务顾问;
  对集团管理层进行培训辅导;
  寻找权威中介机构“辅导”上市;
  听取券商、审计机构、评估机构、律师机构的竞标;
  选择主承销商、副主承销商、上市保荐人、审计机构、资产评估机构……
  机构进厂,然后开始评估审查。
  繁琐的工作,开始变成一地鸡毛。
  制订资产重组方案……
  界定产权关系……
  资产评估……
  土地评估……
  房产登记……
  财务审计……
  盈利预测……
  每一项工作就是一道关口。
  于桂亭亲任指挥官,明珠公司紧锣密鼓,财务部门全力配合。
  事情比想象的要繁杂得多。
  评估机构人员驻扎厂子,看现场、查实物、稽核数据,不分黑白;
  东塑相关人员陪同协助,一旦对方需要,马上联系相关部门,将原始记录、财务凭证翻箱倒柜收集起来,重新分拣……
  然后又开始新的归类、整理、汇总、测算……
  每个与上市工作有关的东塑人,头都大了——上市,就像把“明珠”放到了饼锅上,从此开始了来回翻腾的日子。
  3,万事俱备,却没“名额”
  历经改造,明珠脱胎。当所有的资料报表提交到证监部门时,却被告之“没有名额”。
  当时上市实行的通道制——名额配给,名额用完了,企业再好也上不去。
  企业束手无策,中介机构也束手无策。
  这时候东塑人才明白,“名额”是个多么要命的东西。
  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很晚,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营业,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才成立,这时的中国股市才进入初创阶段,到2002年,不过是十年的时间,中国的资本市场只有两个层级——“上证”和“深证”。两个层级,面对的却是中国成千上万渴望输血的企业。
  “上证”是主板,看重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大盘股”,“深证”是中小板,收揽的是成长性良好的中小型企业。那时候,全国数万家企业,都在踊跃报名,排着队等候上市。企业为了上市,八仙过海,各寻门路,据说,在中国证监会大楼里,有不少的“说客”是各省的书记、省长。
  而且在股市功能定位上,最初上市被人们看成是国有企业“解困”的途径,首先得照顾那些“国民支柱”。那些国有大企业还没有上市,人家的困难比你们更大,需要资金更多,中小型企业靠边站吧……排排队,吃果果,东塑属于中小型企业,而且又是民营企业,要争取一个名额,实在太难了。
  等吧。
  急也没用。
  真是崩溃!
  等不是问题,问题是——已通过评审的资产评估等诸多材料将随着时间推移而作废,所有的批复文件、发行额度等手续均随之变化……一切一切,都将重新再来。
  而且,而且,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个“硬门槛”还能不能迈过。
  这个硬门槛就是上市公司的硬性条件:公司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最近三年累计销售额不低于3亿元……
  企业已连续三年“合格”,谁能保证下一年利润不下滑?!
  恼也没有,急也没用,一步步往前拱吧。
  东塑人相信诚能动天。
  东塑人身上总有一股“知难而进”的劲儿,只要于桂亭一发话,天大的难事也敢往前闯。
  于桂亭不急吗?也急,比任何人都急。
  这两年,明珠重组、剥离、打包、检查、标准化,诸多事项牵着他的神经。原生态的“明珠”原本是个麦粒,现在要经过打磨、碾碎、揉捏,制成一根根脉络清晰的面条……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他用智慧判断和取舍。
  等不是办法,不能傻等啊。
  跑吧。
  跑省政府,跑省证监部门,陈请,诉说,游说……
  反正得争取一个名额。
  东塑虽然是民营企业,规模不够大,可在河北省也是明星企业,多少年业绩良好,受人瞩目……有关部门对此也很知情。
  名额终于有了!
  但是欲哭无泪的是,许多事项得从头再来,重走上一次的繁杂规程……
  4,上市“暂停”,又一记闷棍打来
  两年后,一切材料重新准备就绪,再次提交中国证监会。
  这时候,已经到了2005年。
  如果通过“预审”,通过“发审”,东塑的上市就大功告成了。
  可是,可是,偏偏这时候,中国证监会停止了上市“发审”工作。
  此时中国的股市进入规范和转轨阶段,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不断爆发,上市发审工作因种种原因暂停——啥时IPO重启,不知道。
  上市这个事,像个绳扣,死死吊在了东塑人的脖子上。
  解又解不开,勒得人又喘不过气。
  明珠总经理肖燕从这时开始失眠了。
  她晚上开始莫名地咳嗽,胸闷,气短。
  一向心大量宽的她,感受到生命的难以承受之重。
  已经四五年了,她一直在坚持,压力无人能知。
  企业经营是个山,上市又是个山,两座山压在了柔弱女生的肩上。
  2003年是攻坚年,2004年是攀登年,经营形势越来越严峻,原材料涨价,利润空间下降,上缴利润不降反升,这还不是最不利的,最不利的是对手正在日益强大,蓄意拉动“恶意竞争”……
  由于上市的绳扣勒着,业绩不能下滑,只能升不能滑。
  只要一天没上成市,就得保业绩,保利润,保销售额——一旦下滑,就前功尽弃。
  可是市场这个东西,是不为人意志所转移的,有时行情好,大赚一笔,有时市场低迷,整个行业都下滑,保证连续上涨,保证年年上涨,本身就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事情……
  要是没有上市,公司顺应市场变化,利润逢高就低,无所谓了,马鞍形发展嘛,可现在,不管市场行情如何波动,不管产品原材料如何紧张,你就得保业绩……自从一上市,她再也没有轻松喘口气的感觉了。
  市场和上市的双面夹击。
  狗日的上市!
  前去无门,后退无路。
  和东塑同期想上市的全国六七家企业撤了,实在不能坚持了。
  一件事做了四五年还没做成,太牵扯人的神经了——一赌气,他们不上了。
  东塑还在坚持。
  坚持到什么时候?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也许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不会说“放弃”。
  5,路两头堵——我不上了行吧,于桂亭也要疯了
  又是一年多过去了。
  终于坚持到了证监会“开门”的时刻。
  上市工作终于重新启动了。
  东塑的申报材料终于提交上去。第一关,先专家“预审”。
  预审会指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正的意见,预审过了就剩最后一关“发审”。
  “预审”没有通过!
  预审员提出的问题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太分散,不符合上市要求……
  东塑说,我们收股,集中股权总行了吧?
  证监会说,不行。现改的不行。
  原来,已经上市的一些企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股权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不一而足,证监会大楼里经常坐着躺着大群的上访人员……证监会对上市企业的审查越来越严苛,以保证上市企业不出现任何违规操作,新规程增加了更为严苛的条款,股权太分散成为一个门槛……
  走过了万重路,翻过了万重山,最后发现,路竟堵死了。
  肖燕和手下人坐在证监会大楼门前台阶上,心寒凉寒凉的,腿软得迈不动步子。
  股权太分散,是个问题,“现来来”收股又不行,证监会怕出乱子。
  这就像一个人有错误,我改总行了吧,回答却是:改了也不行!
  怎么办?
  找那个“什么事都难不倒”的“当家人”汇报吧。
  保荐人小葛和肖燕推开于桂亭的门时,他们不知道,于桂亭正为还贷款的事,火烧眉毛呢。
  他们一五一十把这个不幸的消息汇报了。
  于桂亭那一刻也要疯了。
  数年了,年年上,年年折腾得底掉,还是上不去。
  于桂亭眼睛血红,像一头吃人的雄狮,大声吼叫:“我不上了,我不上了行吧?”
  一桌子的文件横扫地下。
  狗日的上市!
  逼疯人的上市!
  屋子里站着的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他们悄悄捡起地上的文件,悄悄退了出去。
  “肖总,怎么办?咱不上了?”
  走出董事长办公室,保荐人问。
  平常,人们看到的总是坚强乐观、气定神闲、谈笑风生的于桂亭,小葛跟东塑人打了五六年交道,这是第一次看见于桂亭生气着急。
  肖燕作为内部人,对董事长拍桌子踹门子的事早已不陌生,所以她心内有谱,这事再难,于桂亭也不会轻言放弃。
  “上,董事长只是一时气话,他不会放弃的。股权的事先放一下,其他需要改进的,咱们该怎么继续就怎么继续。”
  肖燕此刻却有着从未动摇的坚定。
  “可是现在股权的事卡死了呀。”
  “董事长会想出办法的,过去比这难的事多了,都没难倒他,他肯定会想出办法。”肖燕用轻松的口气说。
  听肖燕这么说,保荐人轻轻吐了口气。
  6,万家灯火,抚慰着他不平静的内心
  内心翻滚,思绪不宁,上市一棒,八面稻草相压……他需要静静。
  于桂亭来到了家属院高楼的楼顶上。
  这些年,他苦了累了烦了,他就喜欢一个人站在楼顶上看风景。
  夕辉尚未完全落幕,万家灯火已经亮起。
  这里,有他为职工盖起的二十多幢住宅楼。
  家家灯火通明,洋溢着小家的温馨。
  饭菜在飘香。孩子在欢笑。电视机在光影闪动。
  不知为什么,每次他看见这灯火,心里就暖暖的,瞬间变得安宁。
  轻轻吹拂的风,温柔地吹动他的黑发,轻轻掀起他的衣角。
  那风,像抚慰一个孩子一样,抚慰着疲惫的他。
  这两年来,他太累了,太忙了。
  为了补回那停滞的八年,他带着企业一路狂奔,在市场上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筋疲力尽。
  没有人懂,没有人倾诉,他只能把所有的压力独自吞咽。
  工业项目在“大上”,还有学校、酒店、商城、住宅在崛起……集团已非昔日的集团,以工为主,多元化发展,让他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
  集团大事他要运筹帷幄,项目关口他要拍板决策,工程困难他要协调解决,阻工现场他要指挥处置……不仅是这些,几个项目投入巨大,还未到回报期,在上市的关口,资金频亮红灯……一件件事咬着他的心,一个个麻烦牵着他的神经,尤其眼前资金紧张到一绷就断的程度,他夜不安眠……
  颐和中学二期不得不停建,他数次跑一中,跑市政府,为中学“另谋出路”……颐和酒店还在管理摸索阶段,养它已力不从心,他不得不考虑“卖”掉它……新上项目尼龙膜设备源源运来,前期投入一个多亿,何时见效难以估测……银行在追贷,他为“倒贷”,这一天跑了几个企业,却是“空手而归”……
  而这迟迟上不去的上市,像绳扣一样拴在脖子上,一点点吊着,一吊就是几年……每年都在折腾,重组、整改、检查、达标,好容易“合格”了,然后是没有名额,好容易争取下名额来,然后是上市“暂停”,好容易等到“放行”,然后是“股东太多”,不合格——改制时的“人人持股”,突然在上市时成了致命的“死穴”……
  压力累积,他终于爆发了:不上了!我们不上了!
  真的不上了吗?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所有的工作前功尽弃?
  他沉思的眼睛望着大地星空,望着万家灯火,望着喧哗又静寂的狮城……
  沧州,这个依运河而生的城市,已经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把目光投向了阔大的渤海湾。迈步的城市,发展的渴望,壮大的愿景,催生着古老的土地破茧化蝶。伴随着沧州前行的脚步,于桂亭,这个运河水哺育大的硬汉,带着东塑人,在狮城大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印痕……国道边的工业园、光荣路的工业区、经济开发区的公司、颐和花园、颐和庄园、颐和商城、颐和中学……如星星洒在这万家灯火深处。
  星月下,他眺望着。
  他仿佛看到了那浊水滚动的大运河,看见了岸上勒着绳子喊着号子的纤夫,看见了弯腰弓背肩扛麻包的妈妈……他们与命运抗争的画面,是那样深深烙印在记忆里,现在,他也是运河上的纤夫,顶风逆浪,拉着东塑的大船负重前行……
  他的目光又望向厂区的方向。在那里,是他同风共雨加班加点的员工们。
  他仿佛看见硅芯管车间工人忙碌的身影,仿佛看见尼龙膜车间安装设备的灯火通明,仿佛看见管道销售人员奔向四面八方……肖燕抛下了家,于新立抛下了家,赵如奇抛下了家,分公司经理们抛下了家……他们都在拼。他们的坚韧、坚强、坚持,成为他巨大的内心支撑。
  为了这“前线”拼命的人们,为了一线黑白加班的人们,再难,我也得往前闯!
  仿佛是这万家灯火,照亮了他幽暗的内心。
  仿佛是这万家灯火,给了他源源不断的能量。
  力量重新又回到了他的身上。
  上吧,总能找到办法的。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于桂亭干什么事半路退却过?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我就不信,人家能行我们就不行。今天真退了,不甘心,也不服这个气……”于桂亭掐灭了手中的烟。
  7,收股!为上市铺平道理
  收股!集中股权!为了上市,也为了企业的发展。
  集中股权这个事于桂亭想了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有行动。当年,公司成为股份制,只解决了所有权问题,却未能改变“大锅饭”问题。很快他就发现,“人人持股”是又一种大锅饭体制。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两个员工,持相同的股份,甲工作积极认真,勤恳敬业,乙办事拖拉,吊儿郎当,但股份分红时,拿到的红利是一样多的,这根本体现不出“多劳多得”的思想,也不利于企业奖勤罚懒的原则。于桂亭内心里早有意识,要改变这个现状。
  现在上市,股权集中成了硬性的门槛,正好借势收股。
  国有企业改制时的原则,基本是“工者有其股,管理者持大股,”而于桂亭为了大伙的利益,为了改制的成功,选择了“持小股”。这种股权状态的企业,一旦上市后,会在管理和决策等方面造成很多后患。集体企业改制来的民营企业,不少存在“股权太分散”的问题,也都在上市后暴露出它的管理弊端。
  从另一个角度说,企业上市成为公众公司,特别容易成为外来“资本”觊觎的对象,这个家门口的老虎一旦发威,被他人控股就成为难以避免的事。于桂亭作为上市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只有控股,才能能把控“明珠”的命运,所以必须解决股权过于分散的问题。
  为什么临时收股又不行呢?原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企业为了上市,临时收股,又造成了另一种混乱——员工们都把上市看成企业的大红利,渴望着上市后股份增值,现在被迫把股份拿出来,上访告状事件时有发生,证监会的大厅里,常黑白聚着上访的人群——证监会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东塑要整改,想上市前收股,也未能获得同意。
  证监会有顾虑,那是他们对东塑缺乏了解。他们怕的不是收股,是收股之后人们闹事。只要让他们明白,东塑和其他企业不一样,于桂亭和其他老板不一样,东塑职工和其他职工也不一样,临“门”收股绝对不会有事,就可以了。
  事理顺了,于桂亭喊来相关人员,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交代了一番。
  人们接受命令,分头行动去了。
  于桂亭想的是什么法呢?
  其时很简单。
  他要邀证监部门的相关专家到东塑来“视察”。
  证监部门的专家真的来了。
  对证监会的工作人员来说,到企业指导上市工作、验收、审查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人家能来,并不代表会“网开一面”。
  专家在东塑待了两天,于桂亭专程陪同,看厂房,转车间,搞座谈,于桂亭想让客人看的东西都看了,想让客人了解的东西都了解了……
  专家受到了怎样的震撼,人家没谈。
  只是专家走时,留下了一句话:于董事长,你收股吧,我们放心了,你这个企业不会出问题。
  他看到了东塑人的凝心聚力?还是看到了于桂亭的一言九鼎?还是看到了企业的蒸蒸日上?也许都有吧。反正于桂亭让他找到了“感觉”。
  收股!
  你会说,事关职工利益,人们干吗?
  别的企业也许真不好收,但是东塑好收——这就是于桂亭在人们心中的威信。这么多年的历练,他早已让职工们明白,他的每一个决策,都不是考虑个人,而是为企业着想。
  职工理解他,听从他,信任他,在关键的时候,也顾全大局,放下个人私利。
  而另一方面,于桂亭要觉得做的事在理儿,他也不怕有人不愿意——要想收,有的是法儿。
  股权分散问题顺顺当当解决了。
  “预审”终于通过了。
  8,决定命运的最后一个晚上,于桂亭“登场”了
  2006年12月的一天,几路人马汇聚到了北京。
  中介机构、承销商、保荐人、省证监局、律师、东塑集团首脑及明珠有关高管,全都因为一个目标——上市,聚到了一起。
  明天,就是申报材料“发审”的日子。
  这是上市的最后一关。
  九十九拜都拜了,就剩最后一哆嗦了。
  每个人心情各异,每个人五味杂陈。
  于桂亭想什么,没有人知道。
  数九寒天,东塑人都是一身正装,个个显得面容严肃。
  时间太长了,长得忘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
  从2000年着手,到现在,上市就是一个马拉松长跑,所有为东塑上市奔波的人,都在这一天沉寂下来,他们在静心等待决定命运的那一刻。
  于桂亭表面上看依然气定神闲,可他时不时沉思的眼神,透露出些许内心的不平静。
  所有人都做完了自己分内的工作,所有人都可以静心等待了,唯有他,还有一件事没有做。
  明天就是开会的日子,通过通不过就在此一举。
  他要做最后一次争取。
  他要拜访发审委员会的专家们。
  于桂亭始终有一个信念,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心换人心。有时候金钱能使鬼推磨,而有时候“真诚”比金钱更有力量。
  他在心里说,我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为上市,我能尽的力都尽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如果拜访后还是不成,我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了……
  这一晚上,他拜访了五位“发审”专家。
  他给每个专家,都深鞠了一躬。
  他跟每位专家,都只聊了五分钟。
  有五分钟的展示和交流,就够了。
  为什么是这一个晚上“出场”?
  这就是于桂亭的处事艺术了。
  这个时候,是留下第一印象的最佳时机。
  他与专家们从未谋面,第一次见面最容易留下刀刻的印象。
  明天表决,专家们带着对他的印象,再看那些冰冷的数字,感觉定会不同。
  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修脚工,不知是靠什么样的颖悟力,悟得了只有心理大师才掌握的沟通秘术。
  他把握着最佳的时机,也把控着最佳表情。
  于桂亭几十年“琢磨人”的功夫,都用在这五分钟上了。
  五分钟表现得炉火纯青,拿捏得恰到好处。
  于桂亭的气度不凡、高瞻远瞩、慷慨大度、幽默风趣,常常在第一印象那一刻,给人心灵的震撼。
  今晚,他再次使用“表演”功夫,在专家们面前呈现一个卓越企业家的神采……
  9,于桂亭心说,要通不过,我也不回东塑了
  这时候的于桂亭,虽已五旬开外,但身材挺拔,面容丰润,儒雅中带着斯文,再加上身为董事长多年,商海淘练,阅人无数,举止神情散发着一股说不出的威严和力量。
  老帅出马,这是他最后的一步棋了!
  这也是他为上市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没有人知道他到底说了些什么。
  东塑发展史上打动人、震撼人的故事太多了,讲一个与外国人争锋的例子就够了,何况他还有“一握桂亭手,永远是朋友”的底牌。
  他轻身而去,轻身而回。
  拜访完了,于桂亭回到下榻的贵阳宾馆。
  他在心里说,几年了,我能为上市做的工作都做了。明天要还是通不过,我也不回东塑了,我找个深山老林,我出家去,我流浪去,我谁也不告诉,我自个儿就走了……
  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今夜且放下一切,睡个好觉。
  明天,明天,人们都在大睁着双眼,等待明天决定命运的一刻。
  于桂亭沉沉睡去了。
  明天来了。
  是个寒风凛冽的阴天。
  一般发审日,是多个企业集中“过关”,东塑排在了下午两点。
  明珠董事长肖燕参加发审会,直接与发审专家对接,其他人都等在一楼的大厅里。
  时间过得真是慢长呀,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肖燕还没出来……
  于桂亭虽面色平静,但时不时到外面花坛旁,抽支烟,望望愈刮愈阴的天……
  两个小时后,肖燕走出来了。
  她与等候在外面的人们一一握手,仿佛她是从另一个星球归来一样。
  握手的那一刻,只有轻轻一句:通过了!
  肖燕的手汗津津的,每个人的手都是冰凉的……
  好像再没有多余的话,走了数年的路,迈过了数年的槛儿,无数的焦虑、期盼和等待,所有的酸甜苦辣,全都融进了这么简单的一句:通过了。
  五比二,通过了!
  共七个发审专家,五个专家摁了“绿灯”。
  不多不少,五个绿灯。
  于桂亭手一挥,“咱们吃饭去。”
  他们往外走,发审的专家们也往外走,一个专家说,这是什么小企业,竟然也能通过,我真是想不明白……
  想不想得明白已经不重要了,世界上的许多企业,虽然不是庞大,但它可能精而美。它的精而美,也能动人。
  消息第一时间传回了沧州。
  守候在家的东塑人,欢呼雀跃着,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摆放在集团大门口。
  当京城的东塑人奔向酒店的时候,沧州的夜空同时响起了连天的鞭炮声。
  劈劈啪啪,咚!当!
  鞭炮齐鸣,礼花绽放,照亮沧州夜空。
  就要过元旦了,这是人们在庆祝新年吗?惊奇的人们纷纷望着窗外猜测。
  只有东塑人才明白,这鞭炮声的重大意义——今天,他们将迎新辞旧,掀开企业崭新的一页。
  10,今夜痛饮庆功酒——不醉不归
  雪花,从天上纷纷扬扬飘了下来。
  晶莹的雪,是大地捧出的花朵,是冬天铺陈的排场,更像是迎春的祭礼……
  人们小跑着,走向下榻宾馆,谁也不想打车。
  好像愿意让这稀溜溜的小北风刮一刮,愿意让这纷扬的雪落满肩背。
  在京味斋的一个雅间里,人们终于安心落座。
  “上茅台!上最好的酒。”
  大街上昏黄的灯光里,所有的人裹紧大衣,向家的方向赶去,只有这一伙人,要把数年的心事安放在一场夜宴里。
  2006年的年终岁尾,夜宴京城。
  为了终于“过关”,干!
  为了美好的未来,干!
  为了数年的奋战,干!
  为了友谊的常青,干!
  …… ……
  雪是含着水的冰,雪在飘;
  酒是燃烧的水,酒在倾。
  今夜,他们痛饮“过关”酒。
  饭店里仅有的两瓶茅台喝完了,又拿来“金六福”。
  没有人约定,没有人劝酒,但人们都举起了杯。
  大伙互相敬,互相祝贺,互相说着唏嘘感慨的话。
  酒是情绪的引子,数年里所有的隐忍、坚守、困顿、期待,都在酒里释放出来。
  憋闷了太久了,压抑了太久了,所有情绪终于在酒里爆发。
  不习惯大哭、也不习惯大笑的人们,太需要这样一场酒表达心情了。
  每临大事有静气,关键时刻豁出去的于桂亭,太需要这样一场酒的抚慰了。
  人家上一次市,掉三层皮。
  东塑七年上市,掉十层皮。
  曾经有过失落,但从未绝望。
  曾经有过无助,但从未放弃。
  曾经有过跌倒,但从未退却……
  应该大笑,为什么眼里蓄着酸楚?
  应该意气昂扬,为什么心里五味杂陈?
  太多的心事无法表达,太多的周折无法诉说,那就喝吧,千言万语,千情万绪,都融在一杯酒里……
  11,所谓男子汉,就是吞下了委屈,喂大了格局
  于桂亭融在这人群里,频频举杯。
  他话不多,谁提议干,他就干。
  没有人干,他也干。
  黄金都是炼出来的……
  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可是,有谁知道这是怎样熬吗?
  日日月月,在油锅里,在滚水里,一点点煮,一点点煎……上市这个过程中,资金链几欲绷断,他冒着坐牢的风险,东挪西借,才险过关……有数次他真要坚持不住了……可是,他和集团还是挺过来了……他用一个肩膀,力托千斤,扛起了集团的天……社会上的人,包括集团内部人,只是听闻他做了什么,却从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
  如果你觉得企业繁荣,那不过是有人在背后负重前行。
  不是没有跌倒,是跌倒了依然爬起来。
  不是没有困难,是怀揣着困难依然奔跑。
  吞下了委屈,喂大了格局。
  喝吧,不要倾诉。
  喝吧,不要理解。
  有了这个“心想事成”的结果,一切都值了。
  喝吧,喝吧……
  明天还有答谢会,还有路演,还要拜访各级领导……不管了,今夜我们只想开怀畅饮。
  不知道喝了多久,人们终于回归宾馆。
  在路上,于桂亭还一切如常,到了宾馆,就支撑不住了。
  他扑通一下倒在床上。
  酒水顺着嘴漾了出来。
  翻江倒海地吐……
  人根本就爬不起来,就躺着吐……
  于桂亭是酒桌上的英雄,一辈子喝酒无数,平常总是越喝越精神,越喝越兴奋,就是喝高的情况,也能靠强大的意志力支撑着,若然无事。
  这一次,原本没人劝酒,却喝成了大酒中的大酒。
  是不是只有在酒里,才能放下所有的面具和坚硬的盔甲?
  是不是只有在酒里,才能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
  是不是只有在酒里,才能浸泡一下苦涩的内心?
  人们买来醒酒药,吃进去又吐出来……几乎把苦胆都吐出来了。
  一直折腾到凌晨三点多。
  司机张师傅是唯一没喝酒的人,在房间里照顾着于桂亭。
  于桂亭心里是明白的,可是手脚却是不听使唤。
  他要小解,站都站不住,张师傅从背后抱着他,为他解开裤扣……
  这个力担千斤的沧州硬汉,在酒里倾尽他无法言诉的内心世界的苦辣酸甜。
  数年的艰难曲折,只此一杯醉意。
  张师傅从背后抱着他那一刻,泪水滴滴答答地落在于桂亭的背上……
  12,明珠成功上市——于桂亭放言,要做就做第一
  2007年1月24日,南国鹏城深圳。
  位于深南路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三楼,暖意盈盈,掌声阵阵。
  上午9点,明珠上市开盘仪式正式开始。
  沧州市副市长张宇和明珠董事长肖燕共同敲响了明珠“开市钟”。
  芝麻终于开门!
  世界敞开大门!
  从今后,明珠公司成为公众公司,一切按照上市企业规范运作……
  从今后,明珠股票登上深交所,展示东塑长久不衰的发展潜力……
  从今后,明珠走上世界舞台,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长袖善舞……
  从今后,明珠勇立潮头踏巨浪,咬定发展不放松……
  从今后,明珠打开融资渠道,与社会资本紧紧拥抱……
  这是沧州继“沧州大化”、“沧州化工”之后,第三家上市公司;
  这也是中国证监会恢复新股发行以来,河北省第一家上市企业;
  这也是沧州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
  天宽路阔,放马奔驰。
  蓦然回望,东塑已把改制时并行的沧州二百余家“弟兄”甩在后头……
  明珠首次公开发行1800万股,发行价格10.16元,募集资金1.8亿多元……
  这些资金,将为东塑打造中国最大的管材生产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为东塑做大做强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
  改制,打破了笼子的束缚。
  上市,打破了资金的卡喉。
  于桂亭以前瞻的眼光,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带领着东塑集团,带领着东塑人,实现了又一个重大的跨越。
  镜头闪烁,话筒高举,记者蜂拥,于桂亭回首往昔,展望未来,侃侃而谈。
  记者:请谈一下明珠的发展历程好吗?
  于桂亭:……那段时间改不了制,无所事事,或者说不创新,是非常痛苦的事。到1995年,国家大搞基础建设,通讯管材市场诱人,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建立了明珠公司 ,上马波纹管。
  硅芯管是波纹管的第二代产品,我们想跟美国“都兰”合作,你有技术,我有市场,合作多好,我亲自找他们,连面都不见……他们自己买的地,自己带来设备,自己生产,不跟中国任何一个人合作,他是想把这个技术封锁死,垄断中国的第二代通讯管道……那我们就自己研制 ,半年的时间 ,这个产品就出来了 ……我一下自己做了十条线  ,一个合同 ,三个月 ,就把投资收回来……当时是暴利,生产线就是印钞机,正是因为它是暴利给我们带来了危机感 。
  记者:“暴利”不是企业渴求的吗?为什么反而有危机感?
  于桂亭:任何一个产品的暴利都不会长的。因为它会吸引很多厂家去争做这个产品,这就是赚钱的效应……这时候, 国家发出信号来了 ,要搞西气东输工程。我们开始研究燃气压力管道。管道分管材和管件两部分。当时一个管件,在德国买三万八千块钱 , 到我们出来的时候, 它的成本是多少钱? 是七千块钱。
  记者:又是一个暴利产品!
  于桂亭:对,暴利 。但是我们卖的没那么高,现在为什么管件出口,形势很好,因为买我们的要比买德国的低三分之一的价格,我们想上这个管件,没把着眼点放在管材上 。重头戏是管件。管件技术含量高,别人不愿意做——我的特点就是容易的事不做,因为它难所以我要做。
  记者:咱们是国内第一家做,有多大困难?
  于桂亭:设备我们要进韩国的。他们不卖,当时我就采取了两个措施: 一个措施就是高压,所谓高压,就是你不卖给我我也要上,半年之内我绝对上去。我请韩国人到企业去看,他看了之后相信我们不是吹大话。但是这半年的时间耽误不得, 再一个研制它可能曲曲折折 ,费用也低不了。第二个措施,我给他孩子请了一个家庭教师,感情投资,专门跟老板娘沟通交流,教课也不收他费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们答应卖,报价一千六百万 ,没有商量的余地 ,少一分钱也不行。 那就干脆拍板, 订。
  他卖给我们的东西,就是一百多套模具,单说这一百多套模具,按成本来说,仅仅值三百万,你再把它的技术,搭上三百万,也就六百万,他确实赚了一笔大钱。
  记者:这很不划算。
  于桂亭:时间就是金钱。我们多花了钱但节省了时间。买来韩国的模具和技术后,紧接着我们就自己做, 现在沧州明珠有三千多套模具 , 就是在那一百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这个管件投入太大, 刚开始规模又到不了那么大,所以单纯从经济角度算,那是不划算的,但是从长远算账,从你做老大做第一的这个角度说,是非常合算的 ,如果你不这样做, 你是做不了第一的, 我们在做产品的细分市场上,我们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第一 ……
  记者:这就是你做企业的原则吗?
  于桂亭:对,这就是我们做事的原则,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第一 ……
  “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第一。”于桂亭一语道破“国内行业领袖品牌成功的规律”。
  这一刻的于桂亭,仿如回到了1989年站在成山角“天尽头”时的于桂亭,放眼未来,豪情满怀……不过时光流转,那时他是全国劳模,现在他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而且,他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明晰,志向更加远大——在细分行业,做老大,做第一。
  从曾经的凉鞋大王,到如今的PE管道的领导者,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塑料厂厂长,到拥有上市公司的集团董事长,于桂亭率领着东塑人一路追新淘旧,一路过关斩将,走过了千山万水,走到了柳暗花明的境界……
  前路,前路依然迷雾坎坷,前路,还有更大的抱负等待实现,还有更大的担子等待他挑起……但是,什么也不能阻挡他要做“第一”的决心了。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是于桂亭向世界的宣言。
  就在这时,伴随着上市的钟声,东塑的又一个“世界第一”——尼龙膜已经要破茧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