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章硅芯管

浏览量
  第十四章,“硅芯管”打败外国佬
  硅管上马写传奇,
  誓与美国较高低。
  老帅出马铺天路,
  东塑职工拧合力。
  宣大会战励人心,
  都兰败走也服气。
  ——题记
  1,上马硅芯管,誓与美国人较高低
  上项目!上项目!
  于桂亭仿佛变成了一头饥饿的豹子。
  东塑改制时,下设3个控股子公司、5个分公司,主要产品有农地膜、波纹管、床垫、泡沫、PVC塑料管等九大类产品。虽然波纹管行情尚好,可是,于桂亭的眼睛却盯着数年后——一个项目不可能吃一辈子。眼前行情好,不代表将来行情好。技术在更新换代中,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在更新换代——得不断地上新项目、与时俱进啊。
  上啥呢?硅芯管!
  东塑所上项目,一直盯着中国发展的脚步,几年前,为适应大建设的需要,上了波纹管项目。硅芯管,是波纹管的更新换代产品——在管内壁涂了一层硅,有利于绝缘又增加了光滑度,使用寿命更长——东塑业务员在与中国通讯建设总公司联系业务时,偶然获取了“市场上出现了更高级产品的信息”(由于价格昂贵尚未被客户认识),当时就留了心。后来,在一次工程施工中,两种产品巧合地“碰”在一起,他们偷偷进行比较,发现硅芯管比波纹管确有更优良的性能——咱也得生产更先进的才行,否则早晚被淘汰。
  人们立马向于桂亭汇报了想法。
  于桂亭就一句话:没商量,上马!
  虽是同类产品,生产原理是一样的,但是生产设备不一样,原料配方不一样,施工设备也不一样——生产了硅芯管,还得有吹缆设备和技术。
  硅芯管生产和附带的吹缆技术应用,都是近年刚刚投入使用的高端技术——在使用的时候,要把光缆穿过每段长2000米的硅芯管,除了吹缆设备,还要建专业的“吹缆”队伍。
  这种设备,国内没有,这种产品,国内唯有一家美国独资公司在生产——上海“都兰”公司。
  “都兰”公司垄断了整个中国的市场——中国求购的企业排在门外,能不能购上还得看“都兰”的脸色。
  东塑的人想进去参观参观,人家连大门都不让进——车间更有严格的保密措施,据说苍蝇都飞不进去。
  能不能和他们合作?能不能购买他们的设备?
  东塑派出了手下大将前去联系,被非常傲慢地拒绝了。“沧州?东塑?No,No,我们要想和中国人合作,早就在上海找了,怎么会到那种小地方去?——想买设备?不可能,多少钱也不卖!”
  于桂亭亲自去了,“都兰”照样不买账。
  于桂亭剑眉倒竖,钢牙紧咬——他这是想垄断咱中国市场啊,哼,哼,哼,咱们非得打破他这美梦不可。
  我就不信,美国人能生产的东西,咱们生产不出来!
  于桂亭召集董事会和有关技术人员开会,商讨对策。
  从国家、省里有关部门得到的信息来看,硅芯管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产品跟着市场走,这个产品一定得上。而且,我们中国人凭什么要让外国人长期霸占着市场?我们沧州东塑就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硅芯管产品,我们一定要上!“都兰”不合作,另寻他门。
  2,两条腿走路:一边研制,一边进口
  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自己动手研制,一条腿是考察国外市场,看看能不能从其他国家引进设备和技术。
  研制的任务交给了大将孔令武,考察的任务交给了总经理孟庆升。
  孔令武真不含糊,带着技术人员日夜待在车间,在波纹管设备的基础上,真就研制出了相关设备。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自己的设备生产的产品,比“都兰”的质量差了一截。
  怎么办?这时候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就用我们自己研制的这种设备上马投产,产品质量差点就差点,反正现在市场上正急需。以后我们再慢慢提高就是了。
  另一种意见就是引进设备,一步到位。
  于桂亭对第一种意见态度很明确:产品不合格绝不能出厂。
  “我们是在和国际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我们的产品一亮相市场,质量上必须要比他们毫不逊色,甚至要高于他们才行。不能有任何侥幸和凑合的心理。既然我们自己研制的设备不过关,那就从国外引进,该花的钱必须要花,不能光考虑省钱——有时省钱就是浪费。”
  出外考察的人有了进展:有一种意大利的设备,十分先进,但要360多万元外汇。
  于桂亭拍板:引进。
  这边跟意大利的引进事项谈得差不多了,那边又偶然从省里的某部门得到一条信息:韩国也有这种设备。
  东塑人马不停蹄又打探韩国情况。反馈的信息是:韩国这种设备才100万,但技术上有可能不如意大利的成熟……
  怎么办?
  于桂亭正在南美进行商务考察,一去二十天。
  总经理孟庆升把越洋电话打了过去。
  于桂亭说,韩国的设备价格低,虽然技术上也许不够成熟,但他们一定也有自己的所长,我们再仿制起来是不是会容易些?这事你看着办。如果有必要,可以重复引进,以取两家之长。
  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只买主机,自制辅机——这是东塑上项目时恪守的“价值工程”。
  而在必要的时候,舍得花钱,不怕花钱,求快求新——这是东塑抢项目时把握的“大干快上”。
  审时度势,灵活把握,不拘常规,一事一法!!
  孟庆升拍板,硅芯管同时引进了意大利和韩国设备。
  东塑人要取两家之长,做硅芯管的行业“老大”。
  3,韩国人惊呆了。天啊,这怎么可能?!
  1999年6月,韩国设备从天津港由海关押运,运抵张庄子厂区。
  当时正是晚上8点多钟。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东塑人连夜开始了工作。
  按道理,厂家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指导,直至机器运转正常……
  第二天天一亮,韩国的技术人员坐着飞机赶来了。
  他们要到车间准备设备安装时,却被告知,设备已经安装完了。
  韩国人怎么也不肯相信。
  他们说,这不可能,不可能……这要是在日本还差不多……
  等到了车间,看到安装得整整齐齐、擦拭得干干净净的生产线,他们睁着惊异的眼睛,难以置信地摇脑袋,“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你们中国人现在也有这个速度了?”
  他们不知道,这一夜里,东塑人不仅把设备安装好了,他们还做了更为繁重复杂、也更加重要的工作——设备安装之前,部件全部进行了拆装、测绘……每一个部件,是怎样的构造;每一个零件,是如何的造型;每一个轴承,是如何与另一个轴承联动,他们都要明白……他们用手摸,用眼看,用笔记,用相机拍,画上图纸,标上记号……大小、尺寸、位置、原理、性能……
  有拿着笔画草图的,有拿着扳子钳子拆的,有肩扛手抬装的,一会儿蹲着研究,一会儿站着探讨,一会趴着看底部结构……
  东塑的技术人员一夜未眠,摸遍了每一个零件,量完了每个尺寸,然后又完整拼装在一起……
  这一晚上,酷热难当,技术人员挥汗如雨。
  这一晚上,于桂亭和孟庆升坐镇现场,负责给工人们买夜餐、提供服务……
  韩国人怎么会想到,东塑人夜间的“攻关”,通宵完成……
  意大利设备进厂后,东塑技术人员如法炮制,又研究一个遍,比较两家机器有何不同,优劣何在。
  韩国设备运转正常。
  意大利设备运转正常。
  这样,东塑同时有了两条生产线。
  东塑历史上第三个合资公司——沧州华宇硅胶制品有限公司成立。
  4,自制三线四线,掌握核心技术
  两条生产线开始试生产的时候,东塑人已经开始了新线的“自制”。
  当时,美国“都兰”公司垄断着市场,我们的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局面还是未知数。
  按一般常规,开始只能试探性地先少上几条生产线,等销售工作步入正轨再视情况而定。
  于桂亭不。
  这正是他打破常规的地方。他说,要上就要大上,多上,要形成规模才有市场发言权,要敢于旗帜鲜明地和“都兰”公司进行竞争。
  决策层胆气冲天!
  技术员给力十足!
  他们采两家之长,很快研制出了自己的生产线。
  自己画图,自己找国内生产厂家,自己安装调试……几个月时间里,一下子上了10条硅芯管生产线。
  要不说东塑的技术人员了不得呢。
  他们连夜的测绘安装,其意就是掌握设备和掌握技术。一旦坏了,自己能修——要等人家上门,多耽误事呀。一旦上新线,自己能研制——要总是买人家的设备,得多大成本呀……自己弄明白了,咱就不用再求外国人了。
  技术人员在安装外国设备的时候,就把整个机器原理弄通了,甚至弄明白了它们的不合理之处,所以自制的生产设备,是经过改进提升的设备,往往比外国货还先进。
  拥有自主产权,拥有核心技术,才有发言权。
  创新,是“当家人”于桂亭的灵魂,也成为东塑人的灵魂。
  自己组装的生产线安装完毕!
  机器设备试生产成功,产品质量一次次改进。
  攻关,攻关,攻关……
  从瑞士引进的吹缆设备也到了,技术培训……
  咱们的硅芯管有10余条生产线,美国“都兰”只有6条。
  “都兰”硅芯管卖24元,咱们的卖11元。
  睡梦中的“都兰”还没想到,竞争的大幕已经拉开。
  5,于桂亭“出关”:五分钟征服“首发”领导
  东塑的硅芯管初入市场,谁人肯认?
  人人都知道外国人才能生产这种产品,东塑哪有行业知名度。跟人家一推销,立马摇头,东塑也有?价格还便宜?没听说过——任你业务员说破天,人家也不肯用。
  于桂亭“出关”了。
  他闭关闭了八年,今天整理行装,开动奔驰500,向省城石家庄进发。
  他找了省领导,找了省交通厅……一番奔波,他带回来省政府的一个“批文”——支持民族工业,同等质量优先使用本地管材……
  不久,捷报传来,河北高速公路(铺设光纤使用硅芯管)的第一笔生意谈成了!
  东塑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决战秦皇岛。
  保质保量,昼夜奋战,完美施工。
  首战告捷!首笔订单就达到1600万元,上项目投入的资金一笔就收回来了。
  东塑人靠着硬骨头,开始蚕食“都兰”的份额。
  又一个消息传来。
  京开高速铺设中,工程正在招投标。
  东塑人赶赴北京。
  招投标事宜由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首发集团)全权负责,各供应商全都集聚于此,紧盯“首发”,争抢一块蛋糕。
  东塑的硅芯管虽然质量好,价格又便宜,但是被“拿下了”。
  消息传来,于桂亭拍案而起,“我去北京。”
  于桂亭和首发集团毕董事长见面了。
  毕曾是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首发集团成立后,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可谓位高权重,一言九鼎。
  毕家车水马龙,于桂亭轻车简从。
  于桂亭给了自己五分钟的时间。
  从进门到出门,他和毕董事长聊了五分钟。
  这五分钟,于桂亭充分发挥了他的“征服神术”。
  毕董事长竟被打动了——东塑这样的民族企业,应该支持。
  要不说东塑的职工对于桂亭服的不行不行的,只要于桂亭一出马,事就没有不成的时候。
  五分钟聊了什么,没人知道——是说职工奋战的血汗史,是说打败“都兰”的决心,是展现企业发展的不易,还是体现于桂亭为人处世的法则——只能任由大家想象和猜测了。
  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于桂亭是拿“心”说话,不是拿“钱”说话。
  反正这五分钟,征服了毕董事长——不仅征服了一时,而是征服了后半生(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一握桂亭手,永远是朋友”的故事。后来毕犯事判刑,门庭冷落,唯一来往的贵人就是于桂亭)。
  东塑由此拿下了京开高速大兴段的施工工程。
  6,于桂亭睡不着了,我得去看看咱们的印钞机
  600万米硅芯管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
  厂区内职工日夜生产,工地上职工风餐露宿。
  大兴段光纤铺设正是隆冬季节,项目总指挥、副总经理赵炳禄亲自上阵,带领工人们顶风冒雪,铺管、吹缆、回收盘架,一步步行走在42公里的路途中。
  十几天要完成任务,工人们连创“三天步行二百里,铺设硅管四万八”的好成绩……
  苦,累,谁不苦谁不累?但不管是黑白加班的生产工人,还是野外施工的技术人员,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干活就生龙活虎。
  最精神最兴奋的,还是于桂亭。
  他天天忙的脚不沾地,五十岁的人,却年轻健壮得像头驴子,再累,在地上打个滚儿,一下又精神焕发了。
  眯一小觉,一想生产,他就睡不着了。
  半夜三更,他给司机小刘打电话。“过来一趟,跟我出去。”
  小刘正睡得迷瞪,一听是于桂亭的电话,不知是有什么急事,连袜子也没穿就赶过来了。
  “于总,干啥去?”
  “去看看车间。”
  “出啥事了?”
  “没事。我睡了一觉儿醒了,一想车间就兴奋得睡不着了,咱俩上车间看看去。”小刘咧嘴,心说,老总啊,现在是凌晨二点啊。
  二人开车到了郊外的张庄子工业区,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干得正欢。
  “辛苦了,辛苦了。”于桂亭看见工人们,笑着问候。工人们一看是于总来了,都兴奋起来。“于总,这么晚了你还不睡呀?”
  “嗨,我睡不着哇。”
  于桂亭围着机器转,一会儿看看进料,一会儿摸摸管材,满脸喜色。
  “咱这机器就是印钞机,这出的不是管,这出的是钞票。咱一米管赚一块钱,一分钟出十米,一分钟就赚十块钱,咱这好几条生产线,一天生产二十万米,就是二十万数块钱……我一想这个,就兴奋得睡不着,就想到这看看……你们这是哗哗地印钱呢。”
  工人们听了,都跟着哈哈笑起来。
  一分钟出十米管 ,一米管就赚一块钱 ,一分钟就是十块钱 ,数条生产线,黑白吐出胶黑的管子,相当于刷刷地印着钞票,于桂亭能不兴奋吗?
  但是暴利这个东西长久不了,一有暴利大伙呼啦就上,所以,咱们还得考虑上新项目!
  于桂亭在“暴利”里兴奋着,头脑却异常冷静。
  找新项目,上新项目!
  新的计划又在他的运筹之中了。
  7,宣大会战,打一场特殊战役
  东塑又接下了一个急活——宣大高速急需光缆管,东塑要在10天内,完成220万米的供货量。
  任务太重了,这是几个月的生产量。
  于桂亭下达战斗命令:全体动员,昼夜奋战,坚决完成任务。
  党委、工会、后勤、办公室……全部上战场三班倒,从即日起不休公休日。
  部署完毕,于桂亭告诉小刘,“到家给我把毛毯拿来,这几天我不回家了。”
  订单紧急。东塑人拼了!
  一场生产战役拉开了大幕。
  几个厂区都占用起来了。
  全体人员都动员起来了。
  南厂区机声隆隆,昼夜生产。
  北厂区热火朝天,产品堆山。
  张庄子车间四条生产线加足马力,昼夜不歇。
  床垫车间加紧上新的硅芯管生产线,昼夜安装,加紧试车。
  北厂区搭起临时工棚,后勤人员在这里检验产品。
  刚生产出来的硅芯管运来,他们手握管子,一根根地看,一寸寸地摸——任凭烈日蒸烤,任凭汗透衣衫……
  这是东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人人都加入进来,各尽所能,有的焊制卷架,有的安装电线,有的负责卷管,有的开动叉车,有的肩抬手扛……
  白天挥汗如雨,夜晚灯火通明。
  他们已经不分干部职工,不分后勤和车间,不分司机和保安……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完成订单!
  赶制设备购买部件的,生了病不下火线;
  为会战工地做饭、送饭的,下班不走做奉献;
  浴池的老师傅年过半百,挑最累的“倒管”活干;
  医务室大夫脱下白大褂,参加三班倒……
  一捆捆卷好的盘架,装上卡车源源运往工地……
  于桂亭就“混”在工人中间,现场召开专题会,现场指挥:
  电机传动卷架不够用,紧急绘图纸,跑厂家,联系制作10台……
  技术人员请示,第10条线安装在哪?他查看现场,一指波纹管6线的位置——将波纹管六线搬迁,给硅芯管腾地方……
  原计划三天搬完的波纹管生产线,只用了一天……
  原计划七天调试完毕新线,四天就投入生产了……
  平常得半月才能制好的制卷曲设备,塑机班几天就赶制了11台……
  8,汗水齐飞——同甘共苦、齐心协力东塑人
  为让人们吃好,于桂亭指示司机班,到市区东南头去买清真餐(职工中有回民),变着花样吃、不许疼钱……
  “火头军”领了旨意,每顿饭精心配制,包子、烧饼、馒头、烧鸡、炖菜、牛肉……怎么丰富怎么买……到点儿,有人喊一声,吃饭喽,人们擦把汗,呼啦一下子围过来,有人抓起仨包子站着吃,有人啃着馒头就烧鸡……
  于桂亭把绿豆汤端到大伙手里,嘱咐着,一定要多吃,一定要吃好……
  大家吃完了,于桂亭最后一个吃。
  他蹲在机架旁,拿着半块馒头,捡盆子里吃剩的鸡脖鸡脑袋啃。
  大车司机张师傅说,于总,你总是吃大伙剩下的,你看,连点好肉都没有了……于桂亭哈哈笑,说,张师傅,你不知道,我最爱吃这鸡脖子鸡爪子,他们不懂行,这些地方才最有嚼头,是上好的下酒菜啊……工人们看他啃得那么有滋有味,也跟着笑。
  张师傅心里热乎乎的,说,于总,你这几天在厂吃,在厂住,身体可别熬坏了哇……
  于桂亭说,放心,我这是铁打的身板,没问题。
  这天傍晚,会战的人们正紧张工作,突然天气骤变,狂风挟着暴雨铺天而来,临时搭起的棚子挡不住狂风暴雨的袭击,一刹时人们就淋了个精湿……
  人们顾不得一身泥水,赶紧保护设备,找来塑料布盖在设备和配电箱上……
  风大,雨急,塑料布呼就给吹起来了,赶紧找绳子……
  待盖好设备,人们一个个成了落汤鸡……
  风雨过后,场地积满了水,大棚也让狂风刮得散了架……人们又投入了清理现场的工作。
  会战七天,首批十余万米光缆管运往施工现场。
  人们看着缓缓驶离的大卡车,鼓掌欢送,眼含泪水……
  在另一个战场,宣化至大同的高速公路施工工地,东塑工人们在尘土满天中,在满脚泥泞中,在野外的坑坑洼洼中,铺设着企业通往未来的幸福之缆……
  两个战场,彼此眺望,彼此牵挂,彼此鼓劲。
  干群一心,同甘共苦,这就是人人肩负“责任”的东塑人。
  这就是齐心协力的东塑人。
  有人熬红了眼,有人满嘴燎泡,有人晚上输液白天干活,有人出差回来吃着药进车间……
  这天晚上,一位业务员要出差,深夜一点钟他起来,觉得有些饿了,离上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时间,他打算到外面买点东西吃。当他骑自行车走到厂区大门时,他看到了大院里灯火通明的夜战场面,人们手脚不停,叉车来往穿梭……他站在那里,心里热乎乎的,眼睛潮乎乎的,心想,连我这不干嘛的都饿了,何况干活的他们呢?我得给他们买点吃的才行。
  可这深更半夜买什么呢?对,方便面,就买带碗的,让大家热乎乎泡上一大碗……他骑车到了人民商场,商场都关门了,又骑到地区医院,也都关着门,他又一直往东骑……一直找到了汽车站,终于看到有家小卖部开着,他高兴极了。他买了两箱,蹬上车急忙往回赶……到厂区门口,迎面正碰上出来一位工人,他把方便面往人家怀里一放,说,我急着赶火车,麻烦你把这方便面送给会战的同事们……
  说完,他骑上自行车一溜烟向火车站驶去……
  没有人知道那位业务员的名字……
  9,想合作?玩蛋去!
  东塑的硅芯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蚕食着“都兰”的市场份额。
  他们没想到,东塑人这么快就上马了此项目;
  他们没想到,东塑人这么快就攻破了新技术;
  他们没想到,东塑人这么快就有了规模量产;
  他们没想到,东塑人这么快就打开了市场……
  他们没想到的太多了……
  东塑硅芯管在市场上开疆拓土,一路跃马升腾……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以不可阻挡之势,围剿外国产品……
  当时全国也有同类产品了,但是他们都没有东塑的势头劲猛。
  看看咱们的施工人员是怎么工作的——为了保证铺管质量,工人在缆沟里一走就是一天,每放一根硅芯管,都要检查一遍,按工程要求整理好。晚上,劳累了一天,还要规规矩矩,一页页填好报告单、验收单……
  咱们的吹缆人员,不但供设备,还负责培训用户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实地检查安装质量,一米一米地查找产品有无问题。他们的严谨,与某些公司的业务人员乘汽车沿线走马观花,有问题用手指指划划的“售后服务”形成了鲜明对比……
  1999年5月,合肥界子墩高速公路,东塑施工队与都兰队“狭路相逢”。
  这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交手”。
  东塑硅芯管虽然上马晚,施工队组建不长,但人们都憋着一口气,跟“都兰”队暗中较着劲。
  10分钟吹缆一千米,咱们东塑人的纪录超过了“都兰”……
  “都兰”一直以“国际质量和国际施工水平”傲视中国市场,现在,面对东塑人,他们终于浅尝了“落败”的滋味……
  “都兰”示好了。
  这天,孟庆升推开了于桂亭的门。
  “老大,都兰打算和咱们合作……”
  于桂亭喷出一口烟,不紧不慢地说:“玩蛋去。”
  两个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这一刻,终于享受到“拒绝外国人”的快乐。
  过一阵儿,“都兰”吃不住劲了,又托人“联姻”。
  于桂亭这次多说了几个字:让他们一边凉快凉快去。
  10,打败“外国佬”,东塑人长咱中国人志气
  硅芯管过关斩将,工地扬威。
  东塑人扬眉吐气,笑傲江湖。
  “都兰”难以支撑了。
  他们的头再也高傲不起来。
  他们还不死心,三番五次要求与于桂亭见一面……他们实在想不明白,这个小小的沧州,这个小小的东塑,他的当家人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败也想败得明白。
  于桂亭终于给面子了:“咱虽不合作,但总不能让人家连面都不让见吧……告诉他们,我上北京跟他们见一面……”
  于桂亭在北京“接见”了“都兰”总经理一次。
  据说总经理离开时,只留下了四个字:甘拜下风。
  “都兰”破产了,黯然离场……
  这是改制的第二年,意气昂扬的东塑大获全胜。
  这一年,东塑产品经过了国家认证机构考核,一次性顺利通过IS09002质量认证,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这一年,东塑的职工拿着意想不到的股本分红,脸上乐开了花,暗中庆幸“改制时幸亏没有离开”。
  这一年,东塑完成产值821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1626万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年,东塑还新上了项目“三维植被固土网垫”和“土工格室”(主要用于高速路基的植被防护和护坡处理、防风防沙等)。
  这一年,东塑投资700万,新建三幢住宅楼,用于改善职工住房条件,这是于桂亭给大伙盖的第21、22、23幢楼……
  这一年,东塑地产事业拉开大幕,跨行业多元化发展迈开步伐(地产发展状况“另篇”详细介绍)……
  日出东方,重塑明天,由职工万孜方书写的“东塑集团”几个遒劲大字,高高挂在东塑办公楼顶上……
  鲜红的颜色,迎着朝阳,耀人眼目。
  在年底总结大会上,于桂亭为有功之臣授奖。
  面对上千员工,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全新的2000年,于桂亭大声说:我们打败了“都兰”,但是征程尚远……现在人类都知道,世界上有中国。我们也要告诉世人,中国有东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