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勇者风范

浏览量
  第十一章,勇者风范
  经风历雨几多寒,
  鸟在笼中望蓝天。
  艰难自救求发展,
  谁知车轮陷泥滩。
  英雄胆气原无畏,
  打也打出一片天。
  ——题记
  1,1992年,我在苦熬春天
  从“成山角”回来,于桂亭字斟句酌,很快就写好了企业改制方案,上报了市里。
  国内外考察、走南闯北的于桂亭,早就想明白了一个理:“计划体制”解决不了企业与市场的对接问题,企业要想活,必须改制。随后他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会议、全国轻工业职工代表大会,高层透露的改革决心,让他备受鼓舞。在河北还没有任何“动静”的时候,于桂亭就酝酿起了改制的事。
  他的步子迈得太大了,太超前了。
  沧州市有关领导“大惊失色”——桂亭,这件事中央还没有明确精神,你这是要犯错误呀。
  于桂亭无奈把改制方案锁到了柜子里。
  终于等来了1992年。
  终于等来了又一个“春天”。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一首歌,让无数国人体会到时代吹响的号角。
  这一年,是中国写进历史的一个年份。
  无数国人在激越的时代信号里,下海经商,掀起了新一轮的“下海潮”……
  中国大地变成了一个“试验田”,所有心怀大志者跃跃欲试……
  “步子迈得再大点,胆子再大些,思想再解放些……”高层震耳欲聋的声音,让于桂亭再次兴奋了。
  他捧出了锁在柜子里的方案,再次跟市领导陈情——让我们改制吧!
  市领导的回答再次给于桂亭浇了盆凉水——咱是社会主义,不能搞这个呀。
  于桂亭万般无奈中,再次把方案锁进了柜子里。
  雄心勃勃的于桂亭,遭受了空前的打击。
  失望与失落,烧灼着他的心。
  现实的困境,煎熬着他的心。
  这个春天,是市场经济的回暖,是草根创业者的春天,关在笼子里的国有、集体企业,却感受着一场又一场冰寒……
  市场经济是试金石,一下子戳中国有企业的软肋,市场经济唱主角,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弊端充分暴露,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产品的日渐丰富,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好日子结束了——再也不是生产什么都能抢购的时代了——真正的市场竞争有如大浪淘沙,考验着国企、集体企业领导者们的智慧。
  1992年,是许多人的春天,作为集体企业负责人的于桂亭,却没有迎来他的春天。
  尽管1989年他就提出了改制,尽管1992年南方已开始了“改制”的试点,可是河北的行动却迟迟未来。
  2,企业艰难自救,“二斤窝头”警示职工
  春天,催生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也滋生了“假冒伪劣”无孔不入,1992年之后,东塑,迎来的是整个销售市场的疲软。
  可是,职工似乎已忘了东塑的命悬一线,他们眼前还是一片光明。
  于桂亭却比任何人明白,企业一个不慎,说死就死啊。
  大梦谁先觉,忧患我自知。
  改不了制,也得想法活下去。
  于桂亭率领企业奋起自救。
  趁庆祝建厂三十一周年时机,于桂亭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大会,在沧州影剧院,市委、市政府、主管局有关领导受邀参加,和近千员工一起,聆听了于桂亭的《周期性,新标准》讲话,他分析了企业“马鞍形”发展规律,为职工们敲响警钟,将企业引渡到一个新的高度。
  企业的成功是暂时的,企业没有永久的温床……
  企业的困境也是暂时的,只要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低谷过后是高潮……
  会后,于桂亭给每位职工发了二斤窝头,提醒人们不要躺在成功的温床上沾沾自喜,不要忘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外部改不了,咱就从内部变。
  一场内部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开始了。
  全员实行股份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激励机制,个人命运与企业兴衰紧密联系起来,厂兴我有,厂衰我失……
  泡沫车间组建分厂,床垫车间组建分厂,农地膜车间组建分厂……
  过去的车间变成独立的生产经营实体,拥有自主管理权、工资和奖金分配权……“超收多留,歉收自补”……
  托儿所、浴池、理发室、医务室面向社会,承包经营,变厂内服务型为经营服务型……
  精简机构,一些人员分流办第三产业,金龙饭店、货物转运处、销售处应时而生……
  人人成为主人翁,人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人人有担子,人人有责任。
  于桂亭率领着东塑人,比国有企业早一步,开始了内部的“破茧”。
  一个企业活一时容易,长久活下去难。
  经过八年奋战,东塑虽已死里逃生,但是开始的第二个八年,却成了于桂亭最痛苦的“笼中八年”。
  3,房改,我第一个吃螃蟹!于桂亭斩钉截铁
  一直致力于为职工谋福利的于桂亭,在1992年,等来了又一个“馅饼”。
  这天,市长李瑞昌不请自来。
  李市长脸上带着忧容。
  聊了会儿企业的情况,李市长说,桂亭,我有一件头疼的事,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于桂亭忙说,市长请讲,看看我能帮忙吗。
  原来,从1992年起,以住房私有化为标志的城市住房改革在全国推行。国务院的精神贯彻到各省市后,实际进展却异常艰难。接到上级文件,沧州市政府找了几个单位,都因困难重重,试行不下去……
  于桂亭一听是房改的事,恰对着自己的心坎。他也注意到了中央的政策风向,这一阵正琢磨这个问题呢。他明白,房子是政府的一个大包袱,包袱早晚有背不动的时候,没想到,说来就来了。
  于桂亭说,市长,这事好办。你拿我这儿当试点吧,我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李市长说,老于,你不是开玩笑吧?这事办起来难度很大呀。这件事很不容易,你再考虑考虑。
  于桂亭说,不用考虑了,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对员工、对企业的发展都有好处。而且,这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好办难办都得办……回头我把国务院的文件拿来,我们研究研究,拟定个房改方案,你给审批就行了……
  于桂亭不是显能,他看准了这个事,谁也逃不过去,与其晚改不如早改——早改虽是难度大,但是因为没有成形的经验,属于探索阶段,能争取更多优惠政策。
  世界上,但凡“吃螃蟹”的事,不是毒死就是白吃。
  这就是眼光,要看得远,还要看得准。
  “哎呀,桂亭,你可解了我的头疼了。”市长兴奋地说。他一转口气,又不无忧虑地叮嘱:“老于啊,你是个明白人,看得很清楚。但是,人们多年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要对推行的难度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啊。你先试试看,实在不行也不要勉强……”
  于桂亭心说,市长对我还不了解,对东塑还不了解,现在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他爽朗一笑,说,市长,试点的事就这么说定了,不扯了,咱俩喝酒去。
  不晌不夜的,于桂亭怎么叫李市长吃酒呢?
  于桂亭这叫喝酒“表决心”。
  接待室里,一个茶几两个沙发,两个人一坐,两瓶汾酒,一碟花生豆,两个人就这样对饮上了。
  于桂亭说,市长,咱俩比赛喝怎么样?
  市长说,怎么比?
  咱俩一人一瓶,看看谁先说不喝了,谁要说不喝了,谁就输了……
  李市长酒量也不小,闻言笑了,说,比就比,一人一瓶。
  于桂亭说,市长,你输了。
  市长纳闷,还没喝呢,怎么就我输了?
  于桂亭说,市长,我不见得比你能喝,但是我这个人死犟,就是喝死,也不会说不喝……
  俩人一人一瓶地喝起来。
  喝完一瓶,李市长说,不喝了……
  他明白了,于桂亭就是喝死,也不会说不喝了。
  4,干部职工没人同意!于桂亭成了孤家寡人
  于桂亭先是召集领导班子成员会议,待他把房改的事一说,其他八个人大眼瞪小眼,没有一个表示赞成。
  这些年,于桂亭在东塑积累人心,形成了很强的信任度,班子成员也很团结,他觉得,凭着他的威信和人们对他的信任,推行房改应该不是件很难的事,没想到,班子成员们竟没有一个同意的。
  一个对八个的局面出现了,这可是于桂亭多年来从未遇到的情况。
  于桂亭耐着性子,讲认识谈意义:“你们这是干什么?难道我还会坑了大伙儿吗?听我的错不了,最多再过二三年,大家就会知道到底是吃亏了还是沾光了……这么简单的理儿,怎么就没人明白呢?”
  “于桂亭不会亏了大伙儿。听于桂亭的,没错……”,这句话好像在今天不管用了,人们的目光充满着迷茫、不解和反感。
  说了半天,最后总算勉强达成了一个妥协意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东塑的职工代表大会是于桂亭到来后建立的,凡有重大决策和涉及到职工利益的事情,都要经过职工大会讨论通过。通不过的,就不施行,这个制度一直坚持得很好。无论是当初作为书记、还是后来又成了厂长的于桂亭,一直都很尊重职工的意见。群众通不过、反对的事情,还做它干什么?
  但是,这一次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职工代表们坐在台下,他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分析利弊,讲明形势,台下人们眼巴巴地听着,一直都好像是听不明白的状态。
  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分房,住惯了公房,住的好好的,现在一下子要自己掏钱买房,实在是不能接受……而且全沧州市只有东塑一家企业实行这办法,显着咱东塑人有钱是怎么着?
  不同意,坚决不同意。
  群众的态度鲜明,举手表决已经没有意义。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就这样不了了之。
  “老于净弄各色的,别的厂都不弄,干嘛非让咱厂弄这个……”
  “老于就是想把咱手里的钱都掏出去……”
  “听说市里也找了一塑,人家一塑就给顶了回去……”
  人们议论纷纷,会后完全是一边倒的不满、反对之声。
  于桂亭孤立无援,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于桂亭从未遇到这种“一边倒”的情况。
  放弃吗?不是他的性格。
  向前走,人人抵触。
  他不甘心。
  他也理解人们,过去,工作靠分配,住房国家给,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小社会,管着职工的吃喝拉撒睡……改革,让工人没有了懒散的温床,打破铁饭碗、下岗、房改……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地震……这一次,东塑率先房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难怪人们转不过弯来。
  以后的几天里,他一面继续给人们做工作,一面找材料,做准备。
  十几天后,又召开了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于桂亭从国际形势讲到国内的改革开放大势所趋,从实行住房改革对国家、对集体的好处讲到将来给职工带来的实际利益……他掰着指头给大家算账,你现在住多少平米,如果按现在的不到200元一平米的价格买下来,才花多少钱……但是几年后你的房子将升值到多少多少……
  于桂亭讲得动情动理,苦口婆心。
  他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给大家打包票,你们听我的错不了,最多再过上三五年,你看看你现在万把块钱买下来的房子会值多少钱!
  于桂亭把该讲的话都讲完了。
  大伙儿举手表决。
  没想到,会场上的人们或者低着脑袋不抬头,或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
  于桂亭眼巴巴地望望这个,看看那个,连那些一起共事了多年的中层干部们也没有一个举手。
  大家就是不举手,一起给了于桂亭一个难看。
  于桂亭气得一甩袖子走了。
  有道是,好事多是难事,名人都是苦人,这话真是不假。
  5,于桂亭甩袖子了:好事都没人同意,我辞职不干了
  会后,好几个人找到他,劝他,不行就算了吧,别老和大家较劲儿了……
  还有人跑到市里去告状。
  李市长也给于桂亭打来了电话,老于啊,不行就先放一放再说吧,别为这事和大家闹僵了……
  行了,市长也说话了,这回应该有台阶下了。于桂亭还不该勒马回缰吗?
  于桂亭说,我不死心。
  这么好的事,我就不信执行不下去。好事都没人听我的,我还当这个厂长干啥?!于桂亭也较真了。
  于桂亭继续利用一些聚会的场合给人们做工作,讲道理。
  一个月以后,又召开了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
  这一回,于桂亭板起了脸,说话也变得态度强硬、严厉。
  “我今天再给大家讲最后一次,关于住房改革的事,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不可更改的大方向,个人住房走市场化、私有化的道路,是势所必然,是迟早的事。早进行一天比晚一天要好。对国家有利,对个人有利,对企业发展有利……而且收上来的钱可以再盖更多的新房,从根本上解决职工住房的难题……”
  该讲的道理都讲了,于桂亭也发威了:房价几年以后就会翻着跟头往上涨的话我也不再讲了,我讲了快有一百遍了,再讲就贫气了。我今天只讲一句话,这么好的事,大家今天要是再通不过去,我就辞去厂长不干了。我伺候不了你们了——好事都没人听,为大伙儿好的事都落实不下去,我也不想再干了……我还回去修脚去,我去卖冰棍去……
  于桂亭板着脸,发出了最后通牒:这么一件大好事,我说破了嘴皮子,你们就是不同意,你们就是不相信,我这个厂长也没法干了,因为你们信不过我。我不是开玩笑,今天再通不过,散会后我立马走人,再也不踏进东塑的大门……
  于桂亭从来没这么坚决过,也从没有这么违拗过大伙的意见——他是真想把这件好事办成了,这事不成,他也无颜再当这个厂长了。
  举手表决。
  人们陆陆续续举起了手——同意不同意,举手吧,于厂长要走了,谁领大伙干呀?
  总归多数人举了手。
  少数服从多数。
  按房改方案执行。
  不情愿也好,不理解也好,犹疑骂娘也好,人们或打扫家底,或四处借钱,交上了自己的购房款。
  当时因为是第一家,房管部门还没有个人房证,东塑自己打印了房证,到主管部门盖的章。
  于桂亭为职工争取到了最大优惠,每个职工根据自己的工作年限、职务级别和住房面积,少的几千元,多的也不过万元,就百分之百产权的买下了自己的住房……
  当时职工们还是不理解,只是没人敢当面骂他,可一塑跟东塑连枝,一塑的职工也恨得骂街:“于桂亭,什么东西,净做缺德事,不领个好头……他们这一动,带累得咱们也得房改……”
  骂吧,于桂亭全当耳旁风!
  两年以后,沧州住房改革全面铺开。
  一塑脱不过去了,也不得不按照市里的统一方案实施房改。
  同样的面积,却要多掏一倍的钱,而且还只是70%的产权。
  东塑原有的12幢宿舍楼实行房改后,用收上来的钱紧接着又给职工盖了数幢宿舍楼。
  再卖出,再盖……多年来的职工住房难问题得到根本缓解……
  是吃亏还是沾光了,大伙终于明白了。
  于桂亭什么都不说了——所有的话都留给东塑的职工去说吧……赞叹、感激、折服……
  从这时起,东塑人服了。
  ——以后再遇到什么事,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执行——于桂亭那是高人!
  社会上的人也服了,羡慕的,挑大拇指的——嘿,看人家于桂亭,人家就是能耐,就是为职工着想,早改沾大光了……
  6,给任务!压指标!于桂亭拂袖而去
  企业应对着市场的变幻,艰难前行的同时,也不得不看着婆婆的“脸色”做人。困在体制中的于桂亭,一阵阵心头火起,跟领导顶牛的事也时时发生。
  这天,唐山豪门啤酒厂的厂长到沧州来做报告,政府要求作为企业家协会会长的于桂亭出面招待。但是这天也恰巧赶上检察院到企业来调查问题,于桂亭两头都不好推脱,这一晚上,就只能赶场了。
  招待检察人员是在东塑的招待所里,于桂亭因为要提前离席,不得不多喝几杯,以示歉意。
  安顿好这边,于桂亭就往那边赶。到了“鸿信宾馆”,人们已经坐了一桌子。
  主管企业的王副市长还没到,经委主任李光国也在座,于桂亭就坐在他旁边闲聊起来。
  李主任问今年上半年任务完成的情况,比去年能超多少,于桂亭说,还可以,比去年要好点。
  那时省里给市里定产值任务,市里再分解给各个企业,产值年年增加,企业的任务也年年长。这一年市场行情下滑,企业能完成的不多,李光国也有点头疼。他说,今年的难度挺大,完成不容易,照这样下去,年底不见得能完成定额。
  于桂亭说,不行就再给我们往上抬抬,我再多担点儿。
  其实李主任也知道,每年给东塑的已经不少了,但年年任务往上递增,这么老是长,东塑也吃不消……
  两人正说着,刚入座的王副市长把他们的话听入了耳。他从下边县里调来,刚到沧州上任不久。他说,老于,你上半年超百分之二十,这个比例不行,低点了……
  于桂亭本身也带了点酒,听副市长又要“严要求,上台阶”,心里也不痛快,心想,企业发展是马鞍形,有好年景也有不好的,这年年递增企业受得了吗?你们这些领导,怎么那么不体谅企业呢?
  这也是于桂亭多年憋气的事,上头的任务一年年压,不知道底下已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平时他也就一笑了之了,今天有了酒,就有点直抒胸臆。“市长,企业有企业的情况,低了也没办法,我们也不能编呀。”说完了,于桂亭又转过头问李光国,我说李主任,你觉着高呀低呀,我听你的,你是我的领导……
  这本是玩笑话,副市长听着不顺耳了,他说,那不行呀,你不能光听他的,还得听我的。
  于桂亭说,按道理讲,我应该听顶头上司的,不应该隔着层听,您跟我隔着好几层呢。李老兄比我岁数大,我这个人爱听比我岁数大的……
  副市长说,那不行,你得听我的,我管着工业呢……
  于桂亭说,市长,非听你的不可,要那样我走了……
  于桂亭站起来,拉开椅子要走,众人听着他们说恼了,赶紧过来拉他坐下,哪拉得住呀。
  于桂亭一个是带了点酒,再一个企业爬坡跃槛,做得也挺不容易,这部门查,那部门管,已经浑身难受,再加上副市长一番话,他的拧劲儿也上来了,一甩袖子走了……
  于桂亭就这么个毛病——抗上。
  他从小叛逆,最烦人拿权力压他,所以他从不跟普通百姓耍,却经常跟领导顶牛……跟他熟的领导知道他是为企业干事,笑笑就过去了。
  王副市长刚来沧州不久,不了解于桂亭的脾气,于桂亭这一使脸子,也挂不住了,心说,你这么个破厂长,说摔谁就摔谁,敢跟市长较劲儿,牛什么牛……
  一顿饭不欢而散。
  于桂亭回来,直接进了办公室。心想,我这干的什么憋气厂长,是个人就拿捏着……企业要按市场规律运行,哪能市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们厉害,好,我不伺候你们这些大爷们。
  办公室里摆着一块“文明单位”的匾牌,于桂亭进门就把牌子摔地下了,还不出气,上去伸脚又跺又踹。
  我叫你文明!我叫你先进!生产上不去,我叫你弄虚作假编数字!
  踹完了,他趴在办公桌前,拿出纸笔,刷刷写起来:
  辞职申请:
  ……我年龄大了,学历也没有,知识水平低,跟不上形势,不符合上级对厂长的要求,请求辞去厂长职务……
  他不干了——你不是非管我不可吗,我当普通百姓去,我当工人去,我修脚去,我就不信,我当工人你还管得过我来。
  打电话把办公室主任小及叫来。
  “把我的辞职报告送到市政府去,亲自交给李瑞昌市长,现在就去。”
  小及不敢怠慢,连夜送去了。
  于桂亭第二天就不上班了。
  7, 说合者,破解心结
  于桂亭耍了。
  他的辞职信直接送李市长,李市长不能不过问了。
  王副市长也挺憋气,刚上沧州来就遇上这么个茬——三句不合甩袖子就走,说话不对付就辞职——以后工作还怎么开展。
  有不少人两头作撮合工作,两个人的坎儿一时都迈不过去。
  这天,一位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坐到了王副市长的办公室里。
  “你刚来沧州,还不太了解于桂亭,不太了解东塑,我跟你说说他的事。”
  王副市长赶紧说,老领导,你说吧,我听听。
  “于桂亭家穷,念完小学就辍学了,13岁当修脚工被人看不起,20岁去当兵,跟首长当了警卫员。部队正提拔他的时候,他父亲生病,他执意转业回来了。他没多少文化,却是有思想有见地。他从二轻局副局长下放到东塑的时候,厂子已经要完了,凉鞋没人要,工资都发不出来,他不但让东塑起死回生,还把厂子变成了一个河北省有名的国家二级企业……这个人,用老百姓的话说,有胆子,有韬略……你可别把他当成一个厂长——你要是把他看成一个厂长,就太看低他了……他是个有抱负的人,想干一番事业……好几个市领导看上他了,想调他到政府部门,他不去,省里也有领导多次要调他走,他也不去……他真要是想当官,恐怕现在比咱们的官都大,他看不上这个……他在企业坚持这么些年,才有了今天,很不容易啊……”
  “不愿当官愿在企业干,这样的人还真不多。”老领导的话引起了王副市长的兴致。
  “他能把一个小企业搞得这么红火,许多人认为他是有大能力。这么说不错。可我不这么看,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他是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命根子,他爱这个企业,能豁出命去……那年他刚实行经济责任制,市里四套班子到厂子调研,他把企业的情况说得门清,上百个数字张口就来……我也是个有心人,就把这些数字都记在本上了,当时我还不信,以为他是为应对检查背的……过了二个月,我又去了,提前也没告诉他,来了个突然袭击。我又问他企业的情况,拿着小本核对那些数字,你猜怎么着,那些数一个不差,其中哪个低了,哪个高了,为什么高为什么低,他又说得倍儿清,那叫了如指掌啊,就那一次,我就服了,他是真为企业干事……你看看沧州大大小小的企业,实力强的实力差的,有哪一个厂长能做到他这样,拿着企业当命根子……从这一点说,他很了不起,值得我们敬重。”
  王副市长点点头:“这么说,他真是很难得。”
  “市里有许多难事,不好办了就去找他,他一准能成。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有魄力,有办法,也有人追随。他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那年,东塑在影剧院开庆祝大会,台下上千职工,他一上台,会场里鸦雀无声,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他一讲两个多小时,没有走动的,没有说话的,没有上厕所的,人们那个认真劲,看他都是崇拜的神情……那场面,那秩序,四套班子领导都受震动……他是个得民心有威信的厂长啊。”
  “王市长,你说当领导都喜欢什么样的人?”
  没等王说话,老领导又说,“我替你说了吧,我也是当过领导的人,咱们都喜欢二种人,一是维护领导的,二是真干事的,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讲政治,顾大局的。”
  王副市长点点头。
  “于桂亭恰恰就具备了这两点。于桂亭平时很注意维护领导,凡是交给的事,都能做得很好……他能办成事,又能吃亏让人、委曲求全……所以几届领导都跟他关系很好。”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当年解放路要修路,桥头住着一位白奶奶,他的老伴是位离休干部,白奶奶因对补偿不满意,死活不搬。又是老干部家庭,几位市领导出面做工作,都做不通……那条路修到半截,就在那敞着口敞着,一拖一年多,百姓意见大了去了……没办法了,市领导找到于桂亭,让他出面做工作,于桂亭一说,白奶奶真搬了,这条路才修成了……”
  王副市长来了兴趣,说,这么厉害,他怎么做到的?
  “其实很简单,他就说了一句话:老嫂子,你老是在这住着,出入也不方便,也不舒心。咱不能让人戳老领导的脊梁骨呀。搬吧。你有什么条件,市里满足不了你,我满足……就这么着,白奶奶高高兴兴搬了。”
  “高,真是高。”王副市长不由地点头。
  “这就是于桂亭的高明之处。凡是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费嘴皮子,凡是能用情解决的事,就不讲大道理,凡是用理讲得通的事,就不用法律解决……这只是一个例子。市里有什么搞试点的事,像房改呀、医改呀、承包制呀,都愿找于桂亭,他敢担责,敢挑担子,说到做到……话又说回来了,能耐人都有脾气,对这样的干部,咱们得多爱护,多担待……他这两年,想改制改不了,过去的法对人们也不大管用了,企业越做越难,多体谅他吧……”
  “老领导,谢谢你,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老于是个人才,你放心吧,事过去了……”
  8,握手言和,情意越“打”越厚
  过了两天,李市长给于桂亭打电话了:老于呀,是我上你那去呀,还是你上我办公室呀?
  于桂亭说,我上你办公室。
  一见面,李市长就说,老于啊,别那么大脾气,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副市长呀。
  于桂亭说,市长,我能理解,我不辞职,我必须得听他的,也得听你的……我辞职了,我谁的也不听了……
  李市长又劝了劝,看于桂亭不拧劲儿了,说,我把王副市长喊过来吧。
  于桂亭其实是个处事特别圆润的人,虽然脾气上来,跟谁也敢耍,但是懂人情,知事理,该低头的时候低头,该受屈的时候受屈……在适当的时候,打出的拳头也会轻轻收回来。
  李市长亲自解疙瘩,他也该让就让了。
  王副市长一进门,看到于桂亭,上去就把他搂住了,于桂亭也把他搂住了。
  王副市长喊“老兄”,于桂亭叫“老弟”,两人亲热得恨不能摔个跤,一场误会瞬间化为乌有……
  于桂亭说,老弟,我没文化,大老粗一个,你别跟我上一赁(论),你要跟我上一赁,累死你……兄弟,你是我兄弟,你永远是我兄弟……(于桂亭话里有话,你在我面前,永远是兄弟,别摆领导架子)
  王副市长说,大哥,你是我大哥,你这个大哥我交定了。
  几句话,一切都解了。
  “市长,你忙,就不打扰你了。你上班,我也上班去……”
  于桂亭上班去了。
  要不说“不打不成交”呢,王副市长和于桂亭这么一掰扯,反而关系更近一层。
  后来王副市长调任北京任职,调任安徽省政府任职,一路高升,一直和于桂亭保持着联系,时不时发个短信问候“大哥”(事实证明,嘛样的领导都服气干事的人)。
  于桂亭主管东塑的三十几年里,多少次吵吵过“不干了”,但是真给市长写辞职报告,这是唯一的一次。
  有人会问,写于桂亭这些事,有意义吗?
  只能说,如果你觉得没意义,那就说明你还没看懂于桂亭的“艺术人生”。
  这件事,很好地体现了于桂亭性格和管理的几个方面,有大意义所在。
  一、他的性格特色显露无遗:他爱护弱小反抗权势,咱论兄弟哥们情义行,你别拿权势逼我。
  二、关键时刻“舍得”。他那叫“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在一些人眼里,一厂之长也是个官,是可以捞好处的职位,为了保官位不惜曲意逢迎。于桂亭说辞就辞,说舍就舍,不怕真舍,所以做事有底气,“伸得起腰杆”。
  三、“抗上”也是他的处事艺术。有好些时候,你要逮住理,敢“抗上”,也得民心——于桂亭明白,你要想服人,不能欺软怕硬。斗争与妥协,求全与退让,一来一往,不但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无形之中还震慑“身边的人”——于桂亭都敢跟市长叫劲,咱惹不起,从了吧——身边那些不服气的,在企业里不听招呼的,时不时想乍翅的,都不敢跟于桂亭“过招”了。
  于桂亭为什么会在企业里形成“呼风唤雨”的局面,跟这些事有很大关系——他管得了老实人,他也治得了那些不着调的人。
  老实人敬他,不老实的怕他,甚至崇拜他,他的领袖风范就是这么练成的……
  你要不服气,你去跟市长甩甩脸子!嘿,服吧。
  9,白吃白喝的混子来了——于桂亭忍着气伺候着
  为了生存,东塑办起了第三产业,其中就有一个金龙饭店。
  饭店一开,于桂亭的日子就不安生了。
  话说开业时,于桂亭遍撒英雄帖,党政机关、工商税务、企业同道……大邀宾朋。
  开业第一天,人来人往,从中午请到晚上,一共请了几十桌。
  到了晚上,人基本散了,人们已开始收拾家什,准备打烊。
  于桂亭忙了一天,此刻和饭店人员一起,终于坐下来,吃点东西了。
  就在这时,一伙“特殊人物”上门了。
  于桂亭看了一眼,就明白来者不善。
  为啥呢,一是正常人一般不会这么晚上门吃饭,再一个,这六七个人,敞着怀,斜着眼,走路大摇大摆,一进门踢凳子碰椅子,就带着点“老子谁也不怕”的找茬劲儿。
  于桂亭不怕事,也不惹事,尤其是饭店开张第一天,更不愿招惹是非。
  他赶忙走过去招呼,“哥儿几个吃饭呀。”
  “不吃饭上你这来干嘛!”一个刀疤脸的小子挺冲,张口就噎人。
  于桂亭也没恼,一边招呼服务员沏茶倒水,一边说,先坐下吧,菜马上上来。今儿个我请客,吃多少喝多少都算我的账上。
  几个人大模大样地坐下来了,嘴里嚷嚷着,上最好的菜,要最好的酒。
  服务员拿过来一瓶汾酒,于桂亭一瞪眼:换茅台,今儿个我请哥几个喝茅台。
  菜上来,于桂亭客客气气敬了一杯酒。
  这几个一边吃喝一边“白话”。
  有的说,咱想上哪吃去就上哪儿吃,谁敢不让吃,就砸了他……
  那个说,咱哥们吃了这家,就是从新华路东头吃到西头了,咱这叫“白吃一条街”……
  那几年,地面不安宁,治安不好,小痞子小混子结伙晃荡,在街面上说打就打,说砸就砸,商家店铺怕惹事,都躲着走。这几个小混混大概也是沧州有名头的,经常白吃白喝,店家敢怒不敢言,待一抹嘴走时还弯腰打躬陪笑脸……他们从火车站吃起,一路向西吃,金龙饭店是最西面的饭店,所以扬言,吃了今儿个就是吃遍一条街了……
  于桂亭伺候着,听他们白白话话心里就窜火苗。
  都他妈什么东西,白吃白喝仗势欺人,人们都怕你们,我可不怕……今儿个刚开业先让你们一回,别惹怒了于大爷……
  于桂亭正使劲忍着,忽然听到小混子们说大哥如何如何,还提到了一个叫“某某通”的名字。什么咱大哥才叫厉害呢,什么大哥在检察院,那也是人物……
  于桂亭一听差点气乐了,那个“某某通”跟他住得不远,有空时就凑在一块打麻将,没想到原来是这伙小痞子的“大哥”。
  “真是碰上茬儿了,我得教训教训这几个小子,今个要叫这几个兔崽子知道知道,我是他们‘大哥’的大哥……。”
  于桂亭一使眼色,说,老杨,给“某某通”打电话,叫他跑步过来……
  一听说于桂亭招呼,“某某通”急风似火地到了。
  那真是跑步的速度。
  一进门,于桂亭说,老弟,你的人在我这吃饭呢,你跟他们说,我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他们多包涵……
  “某某通”跟于桂亭很熟,平时围着于桂亭大哥长大哥短,佩服得不得了,一听于桂亭的话头,知道于桂亭带着气了。
  吃吃喝喝的小痞子一看“大哥”来了,立马站了起来,恭恭敬敬问好,早没了刚才的气焰。
  “某某通”一招手,你们几个,跟我过来一下……几个小痞子乖乖地跟他走进了雅间。
  里面说什么,外面的人没听见,但听见了响起的劈劈啪啪扇耳光的声音……
  一会儿几个人垂着头出来了,走到于桂亭面前,说,大哥,我们错了,我们不是人,您别生气,我们这就走……
  “某某通”一瞪眼,鼻子里哼了一声,“给我滚……”
  几个小痞子灰溜溜地走了。
  10,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于桂亭一霎时剑眉倒竖
  这天,市委书记赵金铎上东塑来了,见到于桂亭就开始嘬牙花。
  原来,前不久,他和外商在方圆宾馆里说事,正在大厅里喝茶,一个啤酒瓶子“嗖”就从头顶上飞过去了,一下子砸在了玻璃上,玻璃窗在身后哗就碎了一地……紧接着两个小青年从房间里蹦出来,一路追赶着从碎掉的玻璃窗里蹿出去了……
  “你说说,光天化日之下,这些小痞子打架斗殴……还当着外商呢,把客人都吓一跳,你说这生意还怎么谈,这可怎么办呀……”
  于桂亭说,书记,小痞子们不治治,百姓过日子不痛快……我看你还是来一次“严打”吧,这快要过年了,抓进去一批,平静平静,让老百姓过个安生年……
  赵书记说,还真是个法,我回去就布置。
  “严打”还没来,金龙饭店却迎来了一伙“横撞”生事。
  这伙人,为头的是一个胳膊上纹着“青龙”的小青年。他们进了雅间,吃吃喝喝,看见端盘子的服务员长得不错,开始说话调笑,闹腾着就把屋门锁上了……服务员吓坏了,外面的工作人员看来的是一伙不三不四的人,也留着心眼怕出事……一看他们把服务员关在里面,立即上前推门,推不开,一脚就踹了上去,这一踹,里面把门打开了……饭店人员把服务员拽出来,告诉小痞子们,吃饭可以,胡闹不行……饭店有规定,不许锁门……
  小痞子们胡作非为惯了,哪有人敢坏他们的事,几个人横眉瞪眼站起来,放下话:你们给大爷找不痛快,今天晚上盯着点……
  饭店经理赶快把这事汇报给了于桂亭。
  于桂亭一听经过,心头无名火起。
  他剑眉倒竖,咬碎钢牙。“看来总是躲事不是办法,饭店要总是有小痞子们祸祸,生意也甭想做了。”
  罢,罢,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他们找茬儿,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于桂亭记忆里挨过两次打。一次是理发社里,父亲踹了他一脚,这一次打让他记住了:“干活一定要认真”。
  第二次是在澡堂子里,他涨工资了,挨了同事的揍。那次打让他发誓:一辈子不做欺软怕硬的事……
  但这两次挨打,也让他明白了一个理——“打”能让人肉疼,也能让人长记性。
  该忍的忍了,该让的让了,该敬的敬了,还是躲不开江湖上的腥风。
  那就打吧。
  生死由命。我于桂亭绝不做孬种。
  他身上流淌的无所畏惧和勇猛强悍的军人血液,在这一刻里暴露无遗。
  在没有办法的时刻,他宁可选择“以暴制暴,以强对强”,也不愿低头退缩。
  我要让世界知道,我于桂亭就是刀架在脖子上,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那年月,小混混们在社会上要保护费的事,时有发生。小混混们到企业来,于桂亭好吃好喝好招待,一直忍着,今天是忍不住了。
  “为了企业的长治久安,我要好好教训教训这些王八蛋。”于桂亭攥紧了拳头。
  风气不正,痞子横行。这些小痞子抓了放,放了抓,只要进去过一次,出来后就到处“横撞”,这坐监狱,不但不丢人,反而就像给他们盖了戳,成了他们身上的勋章,凡人都得躲着他们走……“老百姓怕他们,我可不怕……他要敢来,我就揍他们……”于桂亭早恨得牙根痒痒了。
  “把饭店管事的都叫来,把保卫科的人叫来……今个咱们预备着,他们要敢来闹事,咱们就教训教训这些小痞子!”于桂亭下令了。
  “他们好说好道,咱们就忍了,他们要动手,咱们就跟他打……记住,第一、咱们不先动手;第二、别往死处打,打得他肉疼就行;第三、万一有什么事,我担着……我要真进了监狱,大伙给我送个窝头,我就感激不尽了,要是能送个烧鸡,那就更好了……”这时候他还不忘开玩笑。
  “我这好歹也是个国家二级企业,我也是全国劳模,敢上我这祸祸,今儿个叫你知道老子的厉害……老虎不发威,你当它是病猫……我改不了制,企业没活路,我浑身难受,我也不想这么轻如鸿毛地活着……打吧,我进了监狱就轻松了。人家当个官,说祖坟上冒了青烟,我这个厂长,祖上缺了八辈子阴才干上的……今天叫你们知道,于大爷也是不怕死的人……”
  这天下班,于桂亭没回家。他让保卫科把枪拿了上来。
  “谁要敢来祸祸企业,我们就跟他拼了。”于桂亭望着渐渐黑下来的天,心中一团激愤。
  11,啪!啪!两声清脆的枪声响彻夜空
  于桂亭的办公楼,就在新华路北侧。
  金龙饭店,就在新华路南侧。
  两个楼几乎正对着,于桂亭坐在办公室里,金龙饭店门外的情况正看个满眼。
  入夜了,马路两侧的路灯发出晕红的光。金龙饭店门口客人出出进进,与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于桂亭站在窗前,抽着烟,想着心事。
  十年前,他和妻子吵架,妻子负气回娘家,他说啥也不去叫。那时他就明白了一件事:为了企业,我是连家也可以不要了。
  今天,小痞子屡屡上门生事,他怒火中烧,奋起还击,他又想明白了一件事:为了企业,我是连命也可以豁出去了。
  办公室里寂静无声,只有他的喘息声。
  他静坐,望着窗外,那里是他遥控的战场。
  一场战斗即将来临。
  夜深人静了,饭店准备打烊了,一伙人闯进了金龙饭店。
  小痞子们纠集了十几人,有的手拿棍棒,有的手拿片刀,进饭店就开始打砸……
  饭店里的人们早有准备,他们有的拿着铁锨,有的拿着烧火棍,有的拿着菜刀,迎头痛击……
  冲进饭店的小痞子们被工人们揍了出来……
  路灯晕黄,人影晃动。
  于桂亭能清晰地看到,棍棒和片刀挥动的姿势,也能分辨得出是哪一方占了上风……
  给我打,叫你们白吃一条街……
  给我打,叫你们到处“横撞”……
  给我打,叫你们收“保护费”……
  给我打,叫你们欺负老实人……
  每一个英雄的内心都藏着一只野兽。
  这一刻,野兽窜出了他的身体……
  每一个好汉的内心都流淌着热血和狼奶。
  这一刻,狼奶在他身体里奔涌……
  某个街角飘来《上海滩》熟悉的旋律——
  浪奔浪流,
  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是愁,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成功失败,
  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
  歌声缭绕下,黑影里的于桂亭双眼炯炯,气势逼人。
  这一刻,他的江湖气质、勇者风范尽露无遗。
  他一眼不眨地观察着战局,他的身体里有着从未有过的亢奋……
  他在心里大叫,给我打,打,打,打……
  有人哭爹喊娘,有人抱头鼠窜,有人倒下……
  于桂亭举起枪,冲着窗外,扣动了扳击……
  啪……!
  啪……!
  两声清脆的枪声响彻夜空。
  睡梦中的人们惊恐地睁大了眼睛。
  警车尖厉的声音呼啸而来……
  救护车的声音划破夜空……
  12, 我要求抓人,于桂亭发威了
  这一仗,双方互有皮肉伤,但都不严重。
  小痞子们都怕死,一看有人横,他们不敢横了。
  小痞子们知道闹的动静大了,当夜作鸟兽散,受伤的也没敢在沧州住院,连夜去了天津……
  当时没证没据,公安局也未抓住闹事者,事情就不了了之。
  但听见于桂亭打仗的人们,各怀说法,流言四起。
  也有好心人劝他,老于,别得罪人太狠了,当心走夜道有人拍你砖头……
  于桂亭眼一眯,眉一扬,嘿嘿一笑:我这一辈子,就一直在找那个拍我砖头的人……拍死我,我是烈士,他得坐监狱,他们比我懂法……我要死了,永远轻省了……但是,我相信邪不压正……
  于桂亭那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的人。
  事情还没有完。
  这天,一位相熟的省领导来了,于桂亭陪着,在金龙饭店吃过晚饭,又上到二楼歌厅去唱歌。
  于桂亭一辈子不唱歌不跳舞,听见唱歌就头疼,当兵三年多,连《我是一个兵》都没学会。领导来了,他硬着头皮陪着去,去时悄悄嘱咐司机,过三五分钟,你就给我打电话,说有急事,我借故出来……
  过了一小会儿,于桂亭的电话就响了。他跟省领导打了个招呼,就走了出来。
  刚走到楼梯拐角,就听楼下传来厮打声……于桂亭三步二步就蹿出去了……
  跑下楼梯,就看见两个人扭打在一起,一个是饭店的职工,另一个不认识,一看就是社会上的小青年……
  原来,那群闹事者把仇记在了饭店身上,其中一个绰号叫“青龙”的小青年,在外地游荡一阵,回沧州后越想越憋气,找个晚上又到歌厅来闹事了……
  于桂亭一看自个的职工挨打,就急了,蹿上去一把就抓住了小青年的脖领子,刺啦一声,衣服就破了……
  小痞子一看来人了,飞身往外跑……
  于桂亭在后面追,一前一后就跑出了门……
  门口有一辆车停着,“青龙”拉开车门就跳了上去。
  于桂亭慢一步,追出来时“青龙”已上车,车正启动,要抓他已不可能……
  于桂亭是军人出身,身手矫捷,此刻浑身又燃着仇恨的火焰,哪肯放过。
  他猛蹿一步就抓住了汽车后牌照,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到了手上……
  车往前开,他双膀往后用劲,嘭,车牌照生生让他拽下来了……
  双手火辣辣地疼,血刷就流下来了,也顾不得了。
  于桂亭这回不肯轻易放过了。
  以前要抓人,没证没据不好抓,现在好了,这车牌照就是证据……
  他叫过办公室主任来,命令:立即把这车牌送到市委书记家里去……
  他拨通了市委书记的电话,把来龙去脉一说,只有一句话,必须抓人!
  市委书记连夜给公安部门打电话:抓人。
  公安部门连夜开会,于桂亭参加,他说,我配合公安工作,要车我出车,要人我出人……
  公安部门顺藤摸瓜,一个多月后,将“青龙”抓住了……
  13,于老大,我服了!——从此江湖人称“于老大”
  这天,于桂亭吩咐司机小刘,买东西去,跟我去看个人。
  东西买来了,小刘问,于厂长,上哪去?
  上看守所,去看“青龙”。
  小刘张大了嘴,说,啥?去看那行(hang)子?……
  小刘给于桂亭开车多年,很明白给领导当司机的规矩,一切听命,“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
  他打着闷葫芦,依照于桂亭的吩咐把车开到了关押“青龙”的看守所。
  “青龙”是社会闲散人员,打架斗殴,早已多次“进宫”,连家人都恨得牙痒痒,把他扫地出门……这次犯事进看守所,别说家人,连个朋友也没人来看……
  没想到,这时候于桂亭来了。
  于桂亭不但带来了一大堆东西,还和颜悦色跟他说了一大堆话,又是关心他的生活,又是教导他好好做人……
  “你还年轻,一辈子不能就这样毁了……你出来了,找个活干……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好做人,成家立业……等你结婚的时候,我去喝你的喜酒……”
  “青龙”误入社会歧途,流荡市井,早已是单位抛弃、家庭放弃、亲朋厌弃,哪有人真正关心过。但他也明白人心冷暖,懂得世情好歹,上次闹事,他自以为公安局里有盟兄把弟,避过风头也就没事了,没想到等他在外面转了一圈回来,还是栽在了于桂亭手上……
  他没想到,原本是“仇人”的于桂亭,还能来看他,他也没想到,人家堂堂的厂长,还这么和颜悦色地跟他讲道理。
  于桂亭的“探望”让“青龙”挺受触动……平时他自以为威风八面,人人惧怕,现在他被打服了,也被软化了,“以前听你的大名,心里不服,就想跟你较较劲儿,现在,我服了,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老大,我听大哥你的,走正道……”于桂亭离开时,鼻孔朝天的“青龙”低头了。
  回来的路上,小刘还是忍不住了,说,厂长,你还看这种人,他是罪有应得……我真是理解不了。
  “小刘,咱们打仗不是目的,打是为了不打,战斗是为了和平,明白不?”
  小刘一脸茫然。
  “……有些人,你关他十年八年也不见得改,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反而是有些人出来后更是破罐破摔……咱们要能感化他,也是给他一条生路,也是为社会做贡献……他要是这么下去,这一辈子真就毁了……”
  小刘心说,您说的这些我也不大明白,反正您连罪犯都看得起,反正您做事就是跟人不一样……
  这就叫处事的艺术。这就叫包罗万象的胸怀。
  于桂亭处事,有时以情服人,有时以理服人,有时以“打”服人……对于有些人,你为他好他不知感恩,你忍让退却他更飞扬跋扈,那就用棍棒“教育”……不管什么法儿,他得叫人“服”。
  于桂亭生死不怕,数打成名,从此江湖立腕,人称“于老大”。
  这在企业厂长里,也算是独一号吧。
  不过,“打”成就了他的威名,也让他有了“恶(ne)”名。
  争议从此而生。
  有一次,一位朋友跟他开玩笑,说,老于,你知道你有多厉害吗?
  有多厉害?
  俺们邻居有个孩子,老爱哭,一哭,他家大人就吓唬他,说,孩子,别哭,于桂亭来了——孩子一听,立马吓得不敢哭了……
  于桂亭朗声大笑。“好,好,我连孩子都能吓唬了。”
  ……
  ( 二十年后,一个小姑娘大学毕业,到东塑上班。有一次,奶奶问他,孙女,你在哪上班呐?孙女说,我在东塑。
  奶奶耳背了,说,啥?东塑?东塑有个什么桂亭,可是个大恶人……
  孙女听了笑得前仰后合,“嗯、啊”着出了家门,她心说,奶奶啊,俺的老板就是于桂亭哦,俺们老板是天下第一号的好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