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凉鞋

浏览量
  第七章,凉鞋飞
  花样翻新有订单,
  技术革新绽笑脸。
  我给职工盖新房,
  众人安居我才搬。
  凉鞋进京销五洲,
  棋高一招避泥潭。
  ——题记
  1,出国学会两个字:简单
  1984年,东塑长长地喘了一口大气。
  于桂亭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省轻工厅组织优秀企业家出国考察学习,于桂亭成为其中一员。
  出国前要订制一套西装。在北京的某制衣厂,人们都订的不是黑就是灰,唯独于桂亭看中了一件样品衣,浅米色,115元,比定做便宜5元钱。于桂亭一指,我就要它了。
  出国的一大堆人里,一片黑不溜秋,唯独他穿着浅色西装,许多外国人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新鲜面孔。
  这一次出国,在于桂亭的一生里至关重要,同时对他以后管理理念的形成起到了“点化”作用。
  他打开了眼界。
  他看见了纽约的高楼大厦,看见了迈阿密的水景别墅,看见了洛杉矶宽大明亮的工厂,看见了汽车奔驶的高速路,看见了繁华的商业都市,看见了五彩缤纷的购物中心……他看人们的脸,也看人们的脚——人家都吃啥用啥穿啥呢……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外国人头脑简单,上班干活,下班走人,遵规守纪,不讨论不批斗不勾心斗角……这对他的触动太大了,一直触动到他的灵魂。
  原来,人还可以有这样的活法。
  待了半个月,他胖了。离开企业松心是一个原因。在国外吃自助餐,他看见同行的剩菜剩饭,能端过来吃就尽量“扫光”——他天天吃个大饱二撑。
  要回来了,他提议,请人家美国朋友一顿。人家陪吃陪玩陪参观,算是还个人情。同行的人没有一个响应。为啥?每个人心里有个小九九——经费是定额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回请人家要花个人的钱,省下来多带点东西回国多好——那时候中国人还穷得叮当响,国内物资又匮乏,别说是小家电,就是个刮胡刀都想捎回来。好容易有这么一次机会,哪能不尽量多买点。何况,一辈子也许就见这么一次面,走就走了,请他们干啥!
  于桂亭不这么想,他觉着这不仅是出来参观考察,他还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不能光让人家热情,咱不好客啊——不能让外国人笑话中国人小气、不知礼。
  “你们不请,我请。”于桂亭最终自己掏出一百多美元,请了美国朋友一顿。
  这群企业家里,于桂亭算是小字辈,河北有名的企业厂长、资历深厚的国营书记,哪个都牛哄哄的,别人都不出头,唯独于桂亭出“幺蛾子”。人们对于的行为大多不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看,于桂亭的识见,在那时就已超越了同行们。
  于桂亭的为人大方与广交朋友的品性,在国外这个不经意的场合充分地显露出来。
  这一次出国,无疑是一次素质的提升。
  聪明的于桂亭悟到了西方文明中一个词:简单。
  他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像走迷宫的人发现了一线天光,满怀喜悦地把“简单”抱了回来。
  2,简单就是去除多余的,别搞人为复杂
  “我这一次出国,学了许多东西,对我触动最深的,就是做人做事的简单。从今天开始,我就学人家的简单。”
  于桂亭一回来,就在班子会上提出了“简单”概念。
  简单哲学思想的提出,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企业内情。当时人们的思想还处在路线之争和社会转轨的迷茫中,旧的矛盾与新的困惑缠绕着人们。做事的不单纯,人际关系的复杂,是让于桂亭很反感的一件事。出国一趟,他看明白了,外国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火柴盒状态,抽出一根是一根,不牵扯别人。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渔网状态,哪个人哪件事一动,牵动全网颤悠悠——一点点小事,一个小决策,就得左右权衡,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
  做企业讲究效率,机会稍纵即逝。凡事讨论来讨论去,往往错过时机。于桂亭倡导的简单,就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全部引到搞生产抓管理上来。
  简单,是做人的境界,也是做事的一种境界。纵观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要想奋发有为,轻装前进,都是以简约大气为主的。
  简单的对立面是复杂。
  事情复杂化,就浪费时间,就消耗精力,就看不清目标,就抓不住主要矛盾。想法复杂,就举棋不定;过程复杂,就忘了初心;结果复杂,就求全责备……从此以后,只要简单,不要复杂。
  他要把人们的思想,从主义、路线、斗争、讨论的泥坑里拉出来。他要把人们的关注点、注意力都转移到企业发展上来。简单到上班做事,下班走人,没有内耗,没有倾轧,没有团伙,没有打击报复,没有请客送礼,一门心思搞企业。
  制度简单——简洁明了,人人遵守。
  开会简单——有啥说啥,不要绕弯。
  拍板简单——不求全求美,只抓主要矛盾。
  原则简单——利大于弊就行,以结果论英雄。
  用人简单——用人之长,抑人之短,允许犯错……
  目标简单——想吃饱饭吗?好好干。想娶媳妇吗?好好干。想住上房吗?好好干……
  他要以简单哲学,对抗一切繁杂、一切多余、一切恼人的繁文缛节……
  人生化繁为简,从这一刻开始。
  企业以简御繁,从这一刻开始。
  3,撤职,就这么简单
  眼前就有一件不简单的事等着他。
  他回国第一天上班,屁股还没坐热,就有人告诉他,他不在这儿的这段时间,生产科长和老厂长打起来了,打乱了套了。
  这个来说,那个来汇报,于桂亭大体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只是听,也不表态。
  他也不找当事人谈。该干嘛干嘛,像完全没有这回事一样。
  第三天,他通知中层以上干部开会。
  会上,正事说完了,于桂亭宣布,因故,解除刘德山生产科长的职务,任命吴某某为生产科长。
  事先没有座谈,没有沟通,没有开会,于桂亭突然宣布了这个决定:撤职。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就是这么简单。
  工作原则:下级服从上级,吵架就视为不服从——这就是简单。
  简单,不是轻率,这三天时间,于桂亭在听,在想,在下决心。
  简单也不是粗暴,简单是一门艺术。
  下班了,于桂亭拎着一个电子表来到了刘德山的家。
  那个电子表会蹦数字,在国内还没见过,是他出国回来,路过香港时,买回来的唯一物件。
  老刘是个退伍军人,五十大几了,有一个儿子叫刘金祥,在东塑当司机。
  于桂亭推开了刘德山家的门。
  老两口正吃饭,
  “刘师傅,对不起了,我今天撤了你的职,提前也没跟你谈,想得通不?”
  于桂亭进门先道歉。
  “想得通。我吵架了,不应该。”
  “我不在家,老厂长行使的就是我的权力,无论如何你不应该在我不在家的时候吵架。维护上级的工作,这是下属的第一职责。吵架不对,这是其一。其二,我也考虑你年纪大了,该享享福了,还受那个累做啥,让年轻人干吧。你要是憋屈,就跟我说说,别生真气。想开了不?”
  “想开了(liao),你放心,没事。我当也是如此,不当你又一分钱不少给我。”
  “这就好。我出国这一趟,也没带啥回来,就买了这么一个电子表。我听说老妹子要结婚了,这就当我的贺礼吧。”
  “谢谢于书记。不用担心,我想得开,不当就不当了,一把年纪了,正好歇歇了。”
  一个吵架事件,一次人事变动,让于桂亭很简单地处理了。
  4,盖房!我要让职工都住上新房
  于桂亭记着他的承诺:他要让东塑职工吃上饭、住上房、娶上媳妇……
  第一年东塑扭亏为盈,债还没有还清,需要干的事太多了,于桂亭狠了心拍板:给职工盖房。
  大快人心!
  于桂亭体会没房子的苦哇,小时候没地方睡,他就铺个草苫子睡在过道里,结了婚,孩子都好几个月了,一家三口还跟父母睡一铺炕,连个挂布帘的地方都没有……
  技术工小赵要离开东塑,他左说右说挽留不住,因为等房子结婚呀……他忘不了小赵的身影,也忘不了所有离开的职工的身影,他们的话时时像小锤一样敲打着他的心:你说给盖房,啥时能盖上呀,俺们啥时能住上房呀?
  班子会上,他宣布了给职工盖房的决定,还说了两句话:
  第一、别的单位都是给男职工不给女职工,咱们分房,男女都一样;第二、等大伙都搬进来了,我再搬,等大伙都要上房了,我再要,我做最后一个搬家的人……
  从此东塑拉开了给职工盖房子的大幕。
  要盖房子了,这是多么欢欣鼓舞的事呀,东塑人盼得眼都蓝了。
  谁不想解决住房困难呀,谁不想住进新房呀,有人为分到房子,串门来了,提着东西。
  于桂亭很烦这个,从他当上书记他就烦这个。
  中国就是个人情社会。到哪里脱不了的就是人情。
  别看这么个破厂子的书记,也是握着三百多人生杀大权的官,有人想调个好岗位,有人想把亲戚安排进来,有人想当个科长……想求他的人经常来踢门槛子。求他办事的,空手来他笑脸相迎,他最怕人家提着东西来……都不容易啊,何必呢。
  现在要盖房了,又有人“串门”了,诉说困难,希望照顾,走时放下东西表示心意。
  于桂亭说一次不听,说两次不听,暗地里寻思,不能让人们把心思用在这上头,凡事抹不开面不行了。这回来个绝的吧。
  这天晚上,又一个职工来串门,走时说啥也要留下半篮子鸡蛋两包点心。于桂亭怎么说都不行,死活要留下。
  第二天早早地,于桂亭就提着这些东西上班去了。
  到厂门口,他把鸡蛋篮子和点心挂在了铁门上了。
  上面还留了个纸条:王某某,请把东西拿回去。
  半篮子鸡蛋和两包点心,就那么挂在铁栅栏大门上。
  职工上班来,这个看那个看,有的抿嘴笑,有的脸发烫。
  工会主席老李过来了,一见于桂亭就说,于书记,你这样做太绝了吧。
  于桂亭一瞪眼,你说怎么办吧?只有这办法了。又简单又管用。
  “不就是点东西吗,一点心意,你就收下呗。你也不怕人家骂你不通人情。”
  “人家生活不富裕,一年到头老人孩子都舍不得吃个鸡蛋,买这半篮子鸡蛋给我,我吃得下吗?”
  ——有此一举,以后再也没人敢给他送东西了。
  5,要是离开东塑我就爬着出去
  省轻工厅的老厅长陈映煜一直关心着于桂亭,也关注着东塑的成长。
  他又来了,这一次的到来,让他眼前一亮——和一年前大不一样了。
  工人精精神神,厂区干净整洁,车间虽然破旧,但是机器隆隆,秩序井然。
  陈厅长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小于,你了不得,你创造了奇迹。”
  东塑的食堂已整修一新,于桂亭就请厅长在食堂吃了顿便饭。
  食堂里有清真饭菜和汉民饭菜,正是晚饭时间,里面人来人往,职工有就餐的,有打包的。
  工作间里干净整洁,里面飘出来烙大饼的葱香味。
  花生米,拍黄瓜,一瓶沧州酒,简简单单,两人亲热地推杯换盏。
  “你们这食堂条件不错呀——职工都能吃上大饼了?!”
  八十年代初,大部分家庭还是吃粗粮——粮证上供应以粗粮为主,过年过节才舍得吃顿细面,所以陈厅长很是惊叹。
  于桂亭掰着手指头算,我第一年赚了六万九,第二年赚了63万,去年赚了97万……现在咱们的利润已经超大连五塑……明年我们还能翻番……
  “我们于书记指示我们,要改善职工伙食,为了让大伙吃好,吃上白面,他亲自找粮食局,找军分区,托关系换来细粮粮票,要不然,我们哪有白面烙大饼。”
  食堂师傅端进来一盘大饼,喜滋滋地对陈厅长说。
  陈厅长喝了一口酒,说,小于啊,现在没人,我跟你说句私房话。你是个人才,来轻工厅吧,当副厅长。我可不真是让你当副厅长,我还有一年多时间就退休了,等我退了,你就是厅长——我这点权力还是有的,一句话的事。
  于桂亭说,老厅长,谢谢你。我得征询一下我妈妈的意见。
  于桂亭在内心里,根本就没打算走,但他说话很有艺术,不愿直接拒绝,怕伤了老厅长的心。
  第二天,于桂亭找到老厅长说,我跟我妈妈谈了一晚上,怎么做工作她都不同意,我妈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我妈,她不愿去石家庄,我也就不能离开沧州了。
  陈厅长很替他惋惜,说,你总不能在企业干一辈子吧,你哪会儿想走了,就来找我。
  于桂亭说,我觉着在企业待一辈子也挺好。挺有意思的。
  老厅长也明白于桂亭没有离开的意思,拍拍于桂亭的肩,小于,我知道,你不愿意走,我记得孙中山有句话,叫不愿做大官,愿意做大事。你也是啊。
  老厅长前脚走,于桂亭要调走的消息就传扬开了。
  一时间职工人心惶惶,刚刚激发起来的工作热情像浇上了一盆凉水。有失落,有失望,有不舍,有担忧……
  于桂亭感觉到了人们的异常,立即召开职工大会消除“传言”。
  面对着人们复杂的目光,于桂亭斩钉截铁:“我从进入东塑的那天起,就下定决心和老的少的同甘共苦,艰苦创业……现在厂子刚刚有起色,我怎么能离开呢?大家放心,我不会走,现在不会走,以后也不会走……如果有一天我不干了,我就爬着从东塑的大门出去……”
  东塑人又吃了定心丸。
  6,天津客人愣了,于书记这不是脑子有毛病吗
  “于书记,天津大沽化来了几个人,推销原料的,在供销科呢,说要见见你。”
  于桂亭正和工人们一块扛原料,头上大帽,一身尘土,脸上汗珠子啪啪往下掉。他赶紧告诉手下:“先领他们转转厂区,各车间、仓库都看看。我随后就来。”
  于桂亭看看简陋的办公室,五六个人挤在一间,桌子挨桌子,凳子排凳子,连给客人倒茶的杯子都没有。看看表,快十一点了。叫过办公室小张来,吩咐道,咱这里太窄憋,你把客人安排到“天一坊”,在那里坐会儿,你先照应着,等我处理完手头的事就过去。
  客人来干啥来了?销售塑料原料。原来,这半年,全国的塑料原料市场价格下跌,天津大沽口一家生产PVC塑料原料的化工厂吃不住劲了。由一位副厂长亲自带队出来跑销售。他们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围着全中国转了半个圈,厂里积压的原料产品愣是没销出去一吨。
  回来路过沧州,几个人在车上商量,记得这里有个东风塑料厂生产凉鞋,也用这种PVC原料,要不下去碰一下试试?反正已经碰得满脸都是灰了,再在家门口碰一鼻子也无妨。
  他们打听着找到东塑,到销售科了解了解行情,几个人就有点丧气,人家也不缺原料啊。
  小张陪着客人正坐在饭店说着话,于桂亭迈着他的大长腿来了,急风似火,大步流星。
  客人一看这位于书记,身材瘦高,穿一身旧军装,膝盖处还打着补丁,头发浓黑,眼神晶亮,腰板挺直,带着一股军人的干练洒脱。
  寒暄过后,客人说明来意。
  于桂亭说,你们在我的厂区转了吗?看见我的仓库了吗?
  客人说,转了,看了,厂区秩序井然,车间里机器轰隆隆运转……
  于说,我们是个小厂,你们来这里,我很高兴。是高看我们了……我这是三个仓库,你们看,如果把这些库房都装满,至多能容纳多少呢?
  客人眨眨眼,往多里说。“弄好了能装200吨。”大沽化的副厂长说。
  “那好,我要你们220吨。”
  200吨PVC原料够东塑用半年的了,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呀。几个客人张了张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几乎跑遍了全国一无所获,没想到在家门口遇到了这么个大救星。
  那位副厂长真是喜出望外,握着于桂亭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太感谢你们了!这么着,你们要的PVC原料先拉走,不要钱。以后愿意什么时候给什么时候给。”
  于桂亭一摇头:“那哪儿行。要货付钱,天经地义,我拉一车给一车的钱。”
  那副厂长瞪着眼睛,简直心潮澎湃了。“要这样,我们的PVC原料价是每吨国家定价1960元,现在市场卖价是1600元,我们按1500给你!”
  于桂亭摇摇头,说,那不行。
  副厂长面露难色,于书记,我这是最低价了,不能再降了,这已经是赔本的买卖了。
  于桂亭说,别急,你听我说。你给我1500我不要,给我1600我也不要,我就按1960元一吨要……
  大沽化的几个人听得眼睛发直。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
  于桂亭很认真地又重复了一遍:220吨,1960元一吨,不然我不要。
  这回几个人听清楚了,确认自己耳朵没毛病。一时都回不过神来。
  于桂亭不紧不慢地说:“我就要1960元一吨。干我们这行,谁都有为难的时候,我不能在你有难时,敲你的竹杠。我按国拨价付款,货到款到。”
  天津大沽化工厂是全国知名的大企业。大企业的厂长经多识广,愣没碰见过于桂亭这样的买卖人。
  他激动得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了。
  “但我有一个要求……”于桂亭话锋一转,“我们也不订文字的,就是一个口头协议,到原料紧张的时候别忘了我们就行了。”
  “哎呀,于书记,这话还用说吗?到什么时候我们也忘不了你们啊……以后有用得着我的时候,哪怕有你二寸半的一张纸条,我也愿肝脑涂地。”副厂长被深深感动了。
  7,一握桂亭手,永远是朋友
  客人千恩万谢,吃完饭走了。
  于桂亭身边的小张一脑袋糨糊。他眨巴着眼怎么也想不明白,1960元和1500元差460块钱呢,220吨就差十万,于书记干嘛买贵不买贱呢?
  看客人走了,小张再也憋不住了,问:“于书记,你平时老教育我们,降低成本,挖潜增效,要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滴油……你今儿个怎么一下子多扔出去十万块钱呢?咱得多卖多少双凉鞋才赚得上来呀?”
  于桂亭一笑:“小张,我知道你不明白,他们也不见得明白。做生意,咱们要活,人家也得活,咱不能把人家挤兑死。商人便宜卖了货,就像吃了屎,今儿个你帮了他的忙,回过头他还骂死你——那样咱这买卖就做得没意义了。平时这些大厂多牛气,咱们求着都见不着人家的面,今天得就着这个事,拉个大茬。这塑料原料,我早看明白了,一会儿跌,一会儿涨,有跌就有涨,咱得为原料紧张时考虑——做事不能光看眼前那点利益,得往长远里看……”
  阳光打在于桂亭的身上,严肃的脸上现出一种沉思的表情。
  小张乐了,“于书记,反正觉得你做事跟别人不一样,我们理解不了。你这一说,我心里就明白了,你这不叫做生意,这叫一握桂亭手,永远是朋友……”
  于桂亭一乐:“滚,少拍马屁,干活去。”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供求关系就是这样,当他正为产品推销不出去作难的时候,你买他一点产品就是雪中送炭,像他的救星似的。可到了产品热销、供不应求的时候,你求着买他的产品,就像拿热脸贴他的冷屁股。
  仅仅过了半年时间,事情就倒了个个儿。国内塑料原料市场价格随着国际市场的波动而一路上扬,由每吨的1960元涨到2200……2500……2800……直逼3000元大关。
  大沽化工厂的PVC原料一下子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厂门口等着要料的汽车排成了长队,半个月都装不上货。
  和东塑用同一种原料出同一种产品的大连、青岛等地的塑料厂无米下锅,急得跺脚。
  东塑于桂亭这儿呢,稳坐钓鱼台,全不用为原料费心。
  东塑拉料的大运输车什么时候到了什么时候装车。不用厂子上头说话,从大门到车间一律是绿灯放行。而且价格就钉死在了1960上,要多少给多少,不涨一分钱。
  于桂亭的远见卓识在这一刻显现了出来。
  大沽化的廉价原料一直供给了两年多,于桂亭不愿意了 。
  咱给人实惠行,欠人情的事不愿干。
  于桂亭亲自去了趟大沽化,首先对厂方几年来给予的支持表示了感谢。然后诚恳地说,原料市场价格都涨到那么高了,还给我们按这么低的价,不行啦。再不给我们涨价,我们不敢来拉了。
  大沽化工厂的领导除了钦佩、感动,没办法了,按于桂亭的要求,涨到了2500元。
  随后的几年,只要原料一涨价,于桂亭就要求随行就市往上涨……
  大沽化的领导服了,于桂亭这个朋友是交定了。
  于桂亭的那句话,那位副厂长念叨了一辈子:做生意咱要活,也不能让人家吃不上饭。
  他们不仅全力供应东塑,到原料最紧张的时候,大沽化工厂厂长、科长多次亲自到化工部为东塑跑计划,而且完全是国拨价……
  原料源源不断地来,机器加足马力昼夜轰鸣……东塑凉鞋走上了产销两旺的黄金期……
  8,职工喜形于色,于桂亭居安思危
  企业形势一片大好,职工有活干,有奖金,有福利,能不高兴吗?于桂亭作为一把手,哪能光想眼前。他想的是以后,今天有饭吃,明天有饭吃吗?三年五年后呢?十年以后呢?一个凉鞋主打产品,咱不能卖一辈子吧,得上新项目呀——有一天被逼着转产,那可被动了。
  居安思危,这是一个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在人人庆幸凉鞋好卖的时候,于桂亭已经看到了单一产品的危机。
  新产品开发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这两年,厂子一边生产凉鞋,一边研发新产品,成功研制了打包带和玻璃纸,可这些产品都是短平快项目,赚一时快钱行,不能做为支柱产业。
  为了研发新产品,企业成立了“新技术、新产品研制组”,又成立了开发科,专门负责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科技兴厂,上项目,还得走高科技之路才行。
  别人能做的产品咱不做,太容易的项目打破脑袋,乡镇企业上的项目咱不上,咱不跟乡镇企业争,咱得上有技术含量的——于桂亭从这时起就跳出了“低门槛”思路。
  就在人们苦寻项目的时候,于桂亭灵光一闪,想到了他在国外看到的床垫——软硬适中漂亮洋气的席梦思床垫,咱能不能生产床垫呢?
  聚氨酯席梦思床垫由此进入东塑人的视野。
  先搞搞市场调研,发现国内市场还是空白。不过,据内部消息透露,有好几家企业已经看好这个项目,正准备上。
  “咱要抢。”
  一声令下,技术人员起动。厂长孔令武为经济负责人,副厂长冯本章为项目负责人,娄玉敏为技术负责人,组成9人引进小组,全力攻坚。
  上项目还有一个相当繁杂相当艰苦的过程,咱们暂且放下引进小组的工作不说,把视线转回到凉鞋上。
  几年的改革,几年的挖潜,东塑人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还是那些人,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凉鞋生产设备全部由机械传动改造成液压传动,注塑设备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年生产能力由300万双突破1000万双……
  职工用废料研制的打包带,投入两万元创造了75万元的利润……
  东塑职工宿舍楼正拔地而起,新的办公楼也在酝酿之中……
  9,凉鞋飞进京
  新颖、靓丽的明珠牌塑料凉鞋在全国市场打响以后,许多中小城市的商店都相继给东塑设立了产品专柜,一时形成了供不应求的热销局面。但不无遗憾的是,距离沧州仅四百多里的北京市场始终没有打开。
  于桂亭指示销售部门,攻下北京市场——咱现在不愁销量,咱就是想要这个名气。销售人员去了两次,无奈都被拒之门外。
  于桂亭不服这个气:“我就不信,咱凉鞋质量又好又便宜,就卖不到北京去。”
  “我去。”
  他亲自去了,带着人,带着货,直奔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
  见到楼层经理,于桂亭鞠躬、递烟,说明来意,希望能在王府井设个凉鞋专柜。
  楼层经理表情很冷淡,一脸不屑:“沧州市?没听说过,我只听说过有个沧县。沧州产的塑料凉鞋?明珠牌?更没听说过……我们这里摆的都是名牌,不是啥东西想进来卖就进来卖……”
  于桂亭拿出省优名牌证书,楼层经理眼一瞟,用手一推:“这都说明不了什么,现在国家的名牌都挤不进来,我们都得挑着拣着……”
  于桂亭把身子伏到最低。“你看这样行不行,给我三天时间,我的产品只摆三天。如果三天之内销不出去,我们全部拉走——这三天,我每天还赔你柜台费一万。我的货放在这儿,人放在这儿,我们自己搬货上柜,不用你们费心,不用你们掏运费,凉鞋都以最优惠价给你们……”
  楼层经理总算同意了。
  三天后,东塑摆上柜的塑料凉鞋抢购一空。
  数天后,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楼层经理连同柜组负责人一起来到了沧州,拜望于桂亭。
  一见于桂亭,他们满脸带笑,老远就伸出了手:“于书记,真是怠慢你们了,我们专程来看你……你们的凉鞋一上柜,就被抢光了,真想不到,这么受欢迎……柜台都挤坏了,供不应求……咱们签个合同,长期合作……”
  于桂亭给客人倒上一杯水,笑脸如花:“我们的明珠姑娘不是嫁不出去,只是想到首都市场展一展风采……”
  “于书记,我们想大批量进货,我们要把最明显的柜台腾出来,摆上咱们的凉鞋……”
  “哎呀,这个嘛,我们的产品都是按订单生产,现在要货的实在太多,一下子调剂不出来,很难满足贵处的要求啊……”于桂亭吐出一口烟雾,他说的也是实话。
  “行啦行啦,于书记,今儿个就算我们来求你了,行了吧?”
  于桂亭朗声大笑起来。
  东塑凉鞋从此畅销北京。
  10,花色品种350个,顾客扯烂了售货员的袖子
  东塑凉鞋从城市到农村,又从农村打进了城市。
  一张大照片刊登在沧州市日报的头版。
  照片上,几名售货员正忙碌着招呼顾客,面前的柜台上,摆着各式凉鞋,旁边的人们,挤在柜台前,有的细看,有的问价,有的递钱……
  这是东塑凉鞋在北京展览馆展销的一个场景。
  看看照片的配文描述吧:
  大厅里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北京市第四届妇女儿童用品展销会正在这里进行。
  在二楼转弯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人群把柜台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喊着、叫着只顾往前挤。
  “同志,给我拿两双36号的沙滩鞋。”
  “请给我拿三双小孩凉鞋。”
  人们急切地叫着,拽着柜台内的售货人员。
  “大家别急,我给你们拿。”厂供销科科长祁青长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顾客。
  柜台外的人越聚越多,人们怕买不到“明珠”产品,真有些急了。小祁的袖子不知什么时候被顾客扯坏了……
  几天的展销会结束了,一万多双凉鞋被抢购一空,不少闻讯赶来,没有买到产品的顾客,拉着东塑职工的手说,沧州明珠凉鞋真好,你们啥时再来呀?
  ……
  这一幕,同样也出现在鼎鼎大名的王府井百货大楼。
  看看王府井的销售盛况吧:
  东塑凉鞋专柜占了整个楼层最显眼的地方,各式男女、童凉鞋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尤其女式细网眼白色凉鞋备受顾客青睐。
  鞋帽部的徐建杰师傅忙得手不得闲,但是脸上笑容洋溢……仅此一种,每日就销二三十箱,逢星期天,销量可达六七十箱。
  “如果能保证供货的话,销量会更大。”徐师傅意犹未尽地说。
  ……
  记者的目光,开始一次次向这个蒸蒸日上的企业探询。   
  “当你走进东塑厂塑料凉鞋样品室,仿佛来到了五彩缤纷的‘明珠’世界,那熠熠生辉的童凉鞋五颜六色;那潇洒大方的男凉鞋更令人目不暇接;那绮丽典雅的仿革式女鞋花样翻新……看到这些新颖精巧的凉鞋,你定会感到:它不仅是生活中的消费品,而且是造型优美精巧的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的诞生,凝结着东风塑料厂干部、职工的劳动汗水,体现了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几年来,他们吸取了70万双凉鞋因款式陈旧弃置仓库的惨痛教训,为了使明珠在竞争中取胜,厂成立了信息、设计、审样三个小组,常年坚持选定新鞋样,一批批水晶、翡翠、仿革式凉鞋、拖鞋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塑料凉鞋花色达350个,11个规格型号,畅销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一位记者在报道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企业利税节节攀升,数年后,突破一千万大关……
  东塑和国营大企业沧州化肥厂并驾齐驱,同年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
  于桂亭被国家轻工部授予“改革闯将”……
  东塑凉鞋,飞遍全国各地……
  11, 于桂亭棋高一招,凉鞋出国
  1988年的秋季订货会,各地经销商照样疯狂认购,一下子订出1200多万双。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于桂亭做出了一个惊天举动:说服经销商减少订单,按提交的订单减半供货,企业生产减产减量,如此一核算,订单压缩成了650万双。
  就是这样,于桂亭还嫌订出去的太多了。
  人们又不明白了,咱于书记这是咋的了?订的越多才越好呀,干嘛给人家做工作少订货呢?
  于桂亭时时盯着全国市场,敏锐地感觉到市场行情的变化:塑料凉鞋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异军突起,尤其是南方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由于成本低,技术好掌握,他们生产的各种小家电、日用品、小商品等正逐渐冲击全国市场……各种塑料凉鞋也正在源源不断地仿冒出来……于桂亭到深圳等地考察,一下子嗅到了“危机”信号,回厂后立马作出决定:东塑的凉鞋减产……凉鞋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这些事,这些判断,于桂亭只能装在心里,因为说了人们未必肯信。
  职工们看到的是东塑凉鞋正一片形势大好,经销商抢货、供不应求……哪里想到风向说变就会变呢。
  这边生产着,于桂亭又布置了一项任务:提前收款。
  一般经销商订货后,待到第二年批发出去再回款,这中间要有几个月的账期。
  于桂亭心想,凉鞋明年就卖不动了。要等到明年,经销商们的凉鞋都压在仓库里,谁还有钱给你呀。趁现在经销商们还没醒盹,提前要账吧。
  全厂的“能人们”都被动员起来了,厂领导带队,编成二十四个小组,分赴全国各地要账。
  “厂子里那些能说的、能磨的,能撒泼的,都打发出去要账去。要回多少按比例提成……”
  东塑的职工们接受了命令,都不敢怠慢,呼啦一下子就跑到全国各地去了。
  有蹲在人家办公室哭天抹泪的,有赖在财务软磨硬泡的,有跟经销商拉关系托熟人的……
  当然不能说“凉鞋要卖不出去了”,于桂亭“教”的理由就是:厂子要上新项目,缺资金,提前回款。
  东塑职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提前把数百万的货款要了回来……
  假冒伪劣冲击,乡镇产品泛滥,第二年,凉鞋真就卖不动了,囤货多的经销商叫苦不迭……
  于桂亭真是顺风耳、千里眼啊。
  于桂亭凭着他的抢先一步,避免了企业深陷“烂账”泥坑。
  随后,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三角债”围困,裹足难行,东塑却是棋高一招,轻身启程。
  “咱不跟乡镇企业抢饭吃,他们能生产的产品咱不生产,他们卖国内,咱打国外市场。”
  于桂亭一声令下,明珠凉鞋撤出国内阵地,进军国际市场。
  东塑凉鞋从此走出国门,扬名欧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