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铁兵

浏览量
  第三章,我是一个“铁兵” 
  离家万里去当兵,  
  酷寒之地要适应。
  大兴安岭密林处,
  站岗放哨警卫营。
  苦死累死都不怕,
  首长慧眼给前程。
  ——题记
  1,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一猛子扎到大兴安岭
  生命只有一次,应该让它更广阔些。
  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锻炼。
  炼胆魄,炼心志,练能力。
  1969年的寒冬,桂亭乘着绿皮闷罐火车,一路向北。
  谁知道火车的终点是哪里呢,谁知道人生的终点是哪里呢?
  火车,离沧州越来越远,车里的人也越坐越冷,冷得人肝儿颤。
  车里,都是陌生的面孔,都是愣怔怔穿着绿军装的新兵蛋子。
  车里不知谁吃剩的一茶缸稀饭,放在行李架上,结成厚厚的冰块。
  火车咣当一停,茶缸落下来,饭砣子砸在一个新兵的头上,当时血就流下来了。
  咣当,咣当,一路摇晃。醒了睡,睡了醒,太阳一会儿转到西边,一会儿转到东边。
  走了三天四夜,车终于停了。
  寒风呼啸,漫天雪野,残阳如血。
  是一个只有三条道轨的小站。
  简陋的站台上,停满运送物资和人员的专列。站台两边,都是军人忙碌的身影,空场上,到处是堆积如山的物资。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是什么鬼地方?
  抬头看站台上,有几个生着铁锈的红色大字——加格达奇。
  从来没听说过的一个地名。
  路还没完。
  坐完了大火车坐小火车,翻山越岭,又向西北疾驶。整整一夜,车终于停了。
  小火车把人们送到了一个叫塔河的地方。
  在一个地势略微平坦的山坳里,有一片木屋平房,那就是新兵们的驻地。
  “背起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们啊,你要问我们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织上了铁路网,同志们啊,迈开大步朝前闯,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大喇叭里传出激昂雄壮的歌声。
  于桂亭终于知道,来到了与苏联一河之隔的北疆,成了一个铁道兵。
  这个世界,再也不是平原阔野的四通八达,它是高山密林里的声息隔绝。
  他被分到铁道兵3002部队三师15团。
  茫茫雪野,莽莽原始森林,大兴安岭与世隔绝的地区,就是数万铁道兵的驻地。
  2  人的第一能力,是适应——于桂亭经受极寒
  六十年代初期,国内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木材短缺矛盾突显。大型煤矿如大同煤矿、开滦煤矿缺乏坑木只好停产,挖不出煤就发不出电,没有电,很多企业只能停工减产。一环扣一环的锁链,紧紧卡着复苏中的中国经济。
  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在这里修建运输大动脉——嫩林铁路线(嫩江至漠河的古莲)。
  大兴安岭,茂密的森林有八个月被大雪覆盖,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与世隔绝,始终延续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垦荒团曾经四次来到这里,企图长期驻扎,但恶劣的环境打碎了侵略者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林垦队也陆续开进这块圣地,因为条件恶劣,只能在大雪封山前撤离。
  于桂亭参军后已是六十年代末,但是嫩林铁路还未全程通车,修路工程还在继续,大兴安岭的垦荒与开发正艰难行进。
  在举世罕见的“高寒地区”爬冰卧雪,在宿露餐风中开山架桥凿隧道,这就是于桂亭将要面对的生活。
  想家。累。冷。艰苦。
  刚来没几天,有的新兵就哭了。
  有个新兵到林子里解手,赶上正在伐木,木头轰地倒下来,正砸在身上,当场毙命。
  新兵们更哭了。
  队列训练、体能训练、轻武器实弹射击训练……还要再加上内务整理、政治学习,三个月新兵生活,每天都是这么折腾,天不亮起床,然后带着满身的疲累睡去。
  环境太恶劣了,尤其是冷!
  那叫“人立户外呼吸,顷刻须眉俱冰。鼻子僵硬,双耳如割……”
  最冷冷到什么程度?极寒时候能到零下五六十度。这是个什么概念?大兵里流传着一个笑话,说人们去解手,要拿个小棍子。小便尿出来,还没流到地上,就冻住了,得拿小棍敲……
  最痛苦的是练射击。
  练的时候,手指头搂一下就得赶紧离开,要是时间稍长,肉皮就会和枪筒子冻在一块,往下一撕,皮刺啦就掉了……
  还有趴着瞄准,裆部是人身体最热的地方,在地上一趴,就把下面的雪焐化了,雪一化,裤子就湿,然后就冻住……再一趴,雪又化了,裤子又湿了,裤裆又冻住……
  有人累得整天挂着苦瓜脸,有人苦得恨爹骂娘。
  这是体能的训练,也是毅力的训练,更是对军人素质的训练。
  桂亭也累,但他是新兵里最生龙活虎的一个,每天叠被子都比别人叠得有滋味,每天吃着高粱米、冻干菜,也比别人嚼得有滋有味。
  新兵金三元问他,桂亭,你不累吗?咋整天那么有劲呢?
  桂亭一笑,“我告诉你一个秘诀,累的时候,要是乐呵点,就不那么累了。咱就是来吃苦的,不吃苦怎么叫当兵呢?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就叫适应。”
  于桂亭迅速地适应了军队的生活。
  齐步、正步、跑步……踢腿如风,落地砸坑,双目有神,腰板挺直,站如一棵松,坐是一口钟……
  三个月后,体能训练考核,于桂亭是第一。
  内务检查,于桂亭的被子叠得像豆腐块。
  实弹射击,最好的成绩是六十环,他的报靶员报了八十环——前边两发“体验弹”也弹无虚发。
  3  团长用手一指,我要他了
  新兵连训练要结束了,团长陈设来视察。
  新兵们列队迎接,等待团长讲话。
  团长中等个,四十多岁年纪,薄唇大眼,戴着眼镜,显得文质彬彬。
  他站在队列前,对着新兵们讲起了铁道兵奋战大兴安岭的历史,讲起了硬骨头英雄张春玉的事迹。他一边讲,一边观察战士们,一眼搭上了排头兵于桂亭。
  21岁的于桂亭已经蹿到一米八的大个,在新兵里也是个尖儿。
  于桂亭虽然和战士们都穿着一样的军装,但是身上却有那么一股说不出的精气神。
  尤其是听首长讲话时,他目不斜视,聚精会神,眼睛紧紧盯在团长脸上,不错眼珠地直视着首长的眼睛。
  不管首长讲什么,他都听得很专注,仿佛要把每一个字吃进心里去。
  团长仿佛感受到了这目光,也仔细看了看这个新兵。
  陈团长一看这个排头小伙子,个子高高,腰板挺直,面容白净,两眼有神,站在那里,直檩檩的像一棵钻天杨,心里就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训练结束,新兵们就要“四分五散”,重新分配。
  会后,团长向新兵连教官了解情况,问:“ 那个个头高高的新兵叫什么?”
  “于桂亭。”
  “是什么情况?”
  “21岁,河北人,小学文化,训练考核样样优秀,能吃苦,很机灵,党员……”
  “党员?”团长眼睛一亮,对教官说,这个人我要了,明天让他到团部警卫班报到。
  团长一眼看中了桂亭。
  一句话决定了桂亭的去向。
  15团是隧道线路团,大部分新兵都分到各施工现场,有的去架线,有的去搭桥,有的去凿隧道……于桂亭幸运地成了团长的警卫员。
  天上仿佛掉了个馅饼,啪,砸中了于桂亭,他睡不着了。
  我一个新兵,四六摸不着呢,就去给首长当警卫员了?给首长站岗放哨,保护首长的安全,这是多大的信任啊。我没文化,我一定要比别人干得好,才能让首长放心。
  桂亭从13岁起入澡堂子,干的就是服务员的活儿,说得好听点叫为人民服务,说不好听就是伺候人。他在澡堂子,伺候了成千上万的人,可那都是普通人。到了部队,他又荣幸地干上了伺候人的活——不同的是,这次,他要伺候的是首长。
  于桂亭想着想着笑了,唉,我的特长就是伺候人。
  站岗,照顾首长生活,成了他每天的任务。
  警卫班二十人,一小时一轮岗。
  这一小时,是人们能挨冻的极限。
  要出来站岗了,他得全副武装,把炕上焐热的衣服都穿上,能穿多厚就穿多厚。大棉袄套上小棉袄,外面还要穿棉大衣,脚上厚袜子穿棉鞋,再套上毡靴……站一个小时,里三层外三层的衣服就都冻透了,骨头都好像结冰碴了,就只能换岗,到屋里“化冻”去……
  每天这样一冻一化,一化一冻,于桂亭的身体在冰与火的考验里,变得格外健壮。
  不轮岗时,就随时守候在团长的身边,听从召唤——无论有什么事,都要第一时间出现在首长面前。
  做警卫员,第一项本事就是能领会首长的意图。
  于桂亭在澡堂子为了少挨骂,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照顾首长的生活,就得摸首长的脾气、兴趣、爱好、习惯、喜怒……当首长的,不会因为一些琐事发脾气或对警卫员点拨,怎样做好,全靠他自己揣摩。
  比如第一次挤牙膏,该挤多少,拿不准,他也不能为这些小事问,就试着来。第一次挤多些,第二次挤少些,观察首长脸上细微的变化,第三次他就明白了,牙膏挤多少对首长是正好的。比如打洗脸水,首长不会告诉你,要温的还是冷的,他就观察,第一次水是温水,首长面无表情,第二次打的是冷水,首长拿冷水在脸上使劲拍,洗完面表情很轻松,桂亭明白了,首长洗脸是要冷水……
  首长眼睛所到之处,警卫员就得明白是要茶要烟。
  领导眉头微皱,警卫员就得知道该进还是该退。
  桂亭做事用心,眼勤、耳勤、手勤、脚勤,眼面前的事不用支使,又有悟性,善解人意,很快就博得了团长的喜爱。
  4   背着几十斤装备过沼泽,累死也要坚持
  “小于,明天跟我一块去测量队,你准备一下。”团长下任务了。
  “是,首长。”
  天刚麻麻亮他们就出发了。
  团长牵着马,于桂亭背着装备,走进了森林深处。
  他们得跋山涉水,走二十多里地密林,二十多里地沼泽地。
  哪有路呀,山路高低起伏,攀藤附葛。
  夏天,是大兴安岭最美的季节,茂林参天,草木丛生,无数的金达莱花开在林间,蝴蝶翩翩,鸟儿展翅。各种各样的蘑菇野菌,在林子间像探头探脑,不知什么动物,时不时地会尖叫一声。
  于桂亭可无心欣赏风景,他得保持高度的警觉。脚下的路磕磕绊绊,背上的负重让他吃力,尤其还要负责首长的安全,万一有什么野兽蹿出来,他得随时拔枪救护。
  大兴安岭冬天酷寒,夏天也不好过。为啥?飞虫成灾——低头听见嗡嗡嗡,抬头但见一片黄。白天牛虻叮,晚上蚊子咬,傍晚凌晨是小咬,人们戏谑地说,大兴安岭三件宝,牛虻蚊子和小咬,夏天也是三班倒……
  于桂亭算是见识了,隔着衣服,身上都是疙疙瘩瘩的包。
  走完密林,还有更危险的沼泽地。
  千年沼泽地,一望无际,暗藏吞人的大嘴,一旦踩进去,人就没(mo)顶了。
  怎么走呢?沼泽地里生着一种水草,叫塔头,因为经年累月生长,成了一个大草墩,人只有踩着这些塔头,才能走过去。
  这是生命的禁区,中间没有地方可以停留。
  两人一马,亦步亦趋。
  草墩子滑,得踩在根部,一个不小心踩偏,就有可能滑倒。
  一身臭泥是小事,跌进沼泽就有可能送命。
  空身走这样的沼泽地,都要小心翼翼,更何况于桂亭身上还背着两个人的装备。
  两个背包,两个挎包,两支冲锋枪,一把小口径手枪,两个手榴弹,两个水壶,午饭的给养,足有六十斤……
  这些东西沉甸甸地压在背上,时间一长,就变得不堪重负。
  汗水淌在脸上,汗水淌在背上,汗水顺着手臂向下流。
  三里,五里,十里……双腿发酸,发麻,发软,后来每走一步,仿佛都要跌倒。
  再后来,双腿简直就不是自己的了。
  那十字背包袋,仿佛嵌进锁骨里去了,勒得人喘不过气来,喉头发咸发苦,好像一张嘴就能吐出血来……
  明明可以骑马,为啥要步行?明明马可以驮背包,为啥要人背呢?桂亭在心里恨恨地念叨,面上却绝无怨情。
  路那么漫长,背上像压着一座山,腿要迈不开步了,每走一步都要哆嗦。
  于桂亭,你得挺住,首长走得动,你也能走得动。他在心里给自己鼓劲。
  可是首长是空身走,他却是几十斤的负重。
  每一个铁道兵,都是铁血战士。他想起教官给新兵做动员时讲的话。我就是累死,也不能吭一声,这正是考验我的时候。
  太阳落山之前,他们必须走出沼泽地,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于桂亭,你比那些测量队的兵还难吗?他们背着设备爬悬崖,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峭壁。想想他们,你这点难算什么?
  于桂亭,你比那些隧道兵还苦吗?他们凿冰炸石钻山洞,有的还炸掉了胳膊腿,想想他们的苦累和危险,你这点苦累算什么?
  于桂亭身上有一股宁死不低头的劲儿,这股劲儿撑着,让他迸发着超常的毅力。“除非累死了,我就不走了。只要有一口气,我就得坚持……累死不喊累,苦死不喊苦……我是一个铁兵。”
  太阳落山之前,他们终于走出了沼泽地。
  5  脚和袜子粘在一起, 两条腿肿成白萝卜
  “小于,累不累?”两个人坐在缓坡上,短暂休息,团长问。
  “报告首长,不累。”于桂亭双脚一并,打了一个标准的敬礼。
  “行了,行了,又不是在团部,坐下说话。不累是假的,怎么能不累呢?”
  于桂亭累也不能闲着,一看首长坐下了,拿出毛巾,在溪流里打湿,让首长擦擦脸。
  “小于,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有马不骑,要走着去吗?”
  “您是要锻炼我的毅力吗?”于桂亭老老实实地摇摇头。
  “咱们在这密密的山林里修铁路,太不容易了。一会儿钻山洞,一会儿过沼泽地,一会儿过冰河,全靠战士们爬冰卧雪、没日没夜地干。他们吃着高粱米,嚼着没油水的干菜,开山炸路修桥,不光苦累,闹不好还得搭上命——每一公里铁路,就埋着一个战士的忠骨啊。你看这大草甸子,人走还很困难,他们却要在这里修路,你想得多难。咱们去的这测量队,是铁路线的排头兵,他们测到哪,铁路就到哪。可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呢?常年攀山崖,走峭壁,钻森林,每天不是滚得一身泥,就是摔得满身青紫,常年与野兽蚊虫为伍,他们过的就是野人的生活——日本人来大兴安岭好几次,都因为太艰苦待不下去撤走了,咱们的铁道兵,却是一待好几年,天天在这里风餐露宿……咱们待在机关里,不能养尊处优,不闻战士疾苦。我们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们能吃的苦,咱们也能吃,他们能受的累,咱们也能受,我们走着去,才真正表达对铁道兵战士的敬意。”
  四野密林如网,刚劲挺拔的落叶松,四季常青的樟子松,高耸入云的云杉,亭亭玉立的白桦,织出了整个林区的莽莽苍苍,横无际涯……这里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这里是蚊虫叮咬的沼泽,一望无际的群山浩浩荡荡,绿浪拍天……我们成千上万的铁道兵战士隐没在这里,风餐露宿,战天斗地。
  “铁道兵,铁道兵,修铁路,打先锋,斗志强,骨头硬,钻山沟,住帐篷,苦为乐,累为荣,流大汗,拼大命,不是伤,就是病,讲奉献,敢牺牲,为祖国,立奇功……”团长轻轻吟起了铁道兵战士编的顺口溜。
  于桂亭心里升腾起热浪。他也到施工现场去过,他明白那些炸山凿隧道的军人,过的是怎样野人的生活。
  “你知道咱们铁道兵为什么能把路修起来吗?”
  “因为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于桂亭双眼炯炯地说。
  团长点点头,“一个人有这种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一个部队有这种精神,就没有打不胜的仗。”
  “首长,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累死不喊累,苦死不叫苦。”
  血性这个词,正渗入青年于桂亭的血管中。
  “小于,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警卫员。”
  团长一听,哈哈笑了:“你说说,什么是最好的警卫员。”
  “保护好首长的安全,照顾好首长的生活,坚决服从和执行首长命令,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眼勤、耳勤、手勤、脚勤……”于桂亭一气说下去。
  “不错,小于子,你很有脑子。除了这些,我还要告诉你,你还要学会站在首长的高度思考问题,成为首长的眼睛、耳朵、手和脚……”
  “是,首长,我记住了。”
  “累死不喊累,苦死不叫苦”,这可不是说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他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实实在在的咬牙坚持。
  他们又出发了。
  一步一步,他背着沉重的背包,用双脚丈量大兴安岭的山山水水,脚上起了泡,泡又磨出血水。
  没人知道,他的双脚与鞋子粘连在一起,两条腿已经肿成白萝卜。
  晚上,寝室里一片昏暗。
  于桂亭一边按摩肿胀的双腿,一边沉思——他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天睡前要把一天做过的事捋一遍,哪些做的对,哪些做的不合适,在心里做个总结。
  这一次跟团长下基层,有一句话深入他的骨髓——当一个军人,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他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战士挥汗如雨的时候,领导骑着高头大马视察,产生的是距离而不是激励。作为一个领导,就是装,也要装出鼓舞人心的劲儿。
  军队艰苦的训练,军人精神的灌输,像狼奶一样,流进了于桂亭的血液中。
  6 首长,我明白了什么是尊重
  团部得到指示,师部高参谋长要来视察。
  师部距团部300公里,参谋长翻山越岭来一趟不容易。一看团长陈设的表情,于桂亭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很重大的接待任务。
  “小于子,你去外边踅摸踅摸,看看能弄点野味不。”
  “是,首长。”
  于桂亭拎起枪就出去了。
  秋风起,秋草黄,漫山遍野的红黄翠绿交错成一幅油画,地上则是半人高的龙须草、荆棵子。
  于桂亭伏在草丛里,手起枪落,咣咣二声,两只野兔应声而倒。
  老肥老肥的兔子,加起来足有三十多斤。
  一锅热气腾腾的野兔肉,装了一脸盆。
  参谋长是黑龙江人,叫高太珍,虎虎生威的东北汉子,浓眉细目,爱喝点小酒。团长拿出了一瓶红高粱,在团部办公室里开了小灶。
  于桂亭摆设停当,给二人倒上酒,悄悄退出去。
  看到热气腾腾冒着香气的一大盆野兔肉,参谋长问团长:“这是谁打的?”
  “报告首长,是我的警卫员,于桂亭。他的枪法好,一枪打死一个,两枪打死俩。”团长有些得意地说。
  “把他叫进来。”
  于桂亭进来了,敬立一边。
  参谋长:这野兔是你打的?
  于:报告首长,是我打的。
  参谋长:枪法不错。很好。这兔子是你打的,你先吃第一口。你的功劳最大,我们沾了你的光。
  于:首长,我不能先吃,这是给您做的。
  参谋长:这是命令,一定得吃。
  团长:叫你吃你就吃吧。
  于桂亭没辙了,拿起筷子,吃了第一口。
  这不叫兔肉,这叫尊重啊。
  于桂亭躺在寝室里,心里热烘烘的,首长的行为,让他深深感动。参谋长,是十三级,高干,他表现出的对下属的尊重,让于桂亭铭记一生。
  作为首长,他可以不理你,不瞅你,或者支使你,命令你,享用东西而心安理得。但是参谋长没有,他懂得尊重人。他说,你打的野兔先吃第一口,不吃不行。
  “先吃第一口”,也许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可是却让于桂亭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滋味。原来,受尊重是那么温暖的一件事,原来,受尊重是那么美好的一件事。
  这件事,让桂亭又悟出了一个理:上级尊重下级,会让下级超级温暖。
  那一口兔肉的滋味早忘了,可是这“第一口”的尊重却让他记忆了一辈子,并在以后运用到了管理中。
  7,你小子,跟我装——师参谋长“抢”走了桂亭
  参谋长走时,给团长留了个话:我现在还没有警卫员,原来的警卫员不跟我了,你帮着选一个。
  团长不敢怠慢,挑来选去,选了一个和桂亭一块参军的“陈山东”。
  小陈去报到,第二天就让高太珍退回来了。
  在电话里,高太珍不客气了,气哼哼地跟团长吼:“老陈,你跟我装傻,我想要的人你应该心里明白。”
  陈设在电话里尴尬地笑,也不敢解释什么了,只是说,参谋长,我……我……我明天就叫桂亭到师部报到。
  陈设也明白,参谋长是看上桂亭了。可他心里却很不情愿“送”出去。
  想装糊涂,打一下马虎眼,没承想换来的是参谋长的一顿臭骂。
  他舍不得桂亭走,但也挺理解参谋长。
  警卫员就是首长的一个招牌,是身边人,命令的第一执行人,从贴心程度来说,有时都要超过家属。部队首长们,人人都想挑一个可心的警卫员,可这事有时可遇而不可求。
  尤其是师部首长们,对警卫员的要求很高,首先从外表上看,要相貌英俊、五官端正、身体健康、机智灵活、反应迅速,当然还要有政治素质、历史清白、军事素质过硬、有点文化等,这些条件具备一二不难,要是项项符合可就不容易了。
  高参谋长虽只和于桂亭见过一面,可看他一表人才,血气方刚,得体干练,知进知退,枪法又好,就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张嘴要人。
  晚上,团长把桂亭留在办公室里,吃了一顿送行饭。
  一盆白菜烩菜,两个盅,一瓶红高粱,团长亲自给桂亭倒上了。
  “没有办法了,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吃了这顿饭,你就走吧。”团长端起杯子,一口干了。
  于桂亭给团长当了几个月的警卫员,团长拿他当兄弟,团长舍不得他走,他也不想走。
  “我不去行不行?”
  “你去吧,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我想留也留不住,你不想走也得走。”陈设明白,相比在团部,桂亭在师部会更有前程。
  于桂亭做梦也没想到,会有此一跃。
  吃完饭,他辞别团长,在夜色中坐上了通往加格达奇的火车——他在塔河八个月的新兵生活就此结束。
  天明,火车正好到站。
  他到师部军务科报到,所有人都不知情,说,没有接到有人调来的通知。
  于桂亭说,正好,我就回去。
  军务科的人说,你先别走,我们问问,你先去吃早点,等我们问明白了再说。
  于桂亭说, 别问了,我回去得了。
  军务科的人不让走,开始打电话,问来问去,谁都不知道这回事。
  问到参谋长,参谋长说,人是我要的。
  于桂亭留下了。
  8 首长待他若亲儿,送钱送物探家来
  桂亭成了师部警卫排的一名战士。
  每天站岗,放哨,劈劈柴拌子,照顾首长生活,跟随首长执行任务……
  过了一段时间,参谋长通知警卫排,让小于跟我出差。
  桂亭来了,穿着一身打补丁的军服,参谋长说,你没有新衣服呀?
  “还有一身。”桂亭回答。
  “赶紧换去,跟我上北京开会去。”
  “是!”桂亭打个敬礼赶紧去换衣。
  路上,两个人坐着吉普车,开始拉家常。
  参谋长说,按我这个级别,去北京开会不允许带警卫员,为嘛让你去?你参军这么长时间,肯定想家了,我开八天会,把我放在那儿,你正好到家看看。等我散了会你回来,咱们再一块回去。
  于桂亭一听乐得差点蹦高。
  哎呀,首长太善解人意了,太体贴下属了。
  到北京一切安排妥当,参谋长拿出二十斤粮票,二十块钱,说,明天给家人买点点心,后天就可以回家了。
  桂亭接了,说,首长,不等后天了,我明天就回去。明天正好我当兵一周年,去年12月13号,就是这日子我离开的家。
  参谋长又从吉普车上拎来六只飞龙(花尾榛鸡),两只野兔,告诉桂亭,“这些东西你也带着。”
  “谢谢首长。”
  桂亭双脚一并,满怀感激打了一个标准的敬礼。
  第二天,桂亭背上首长给的野味,拿着首长的钱,买了包北京的点心,又花四块八毛钱买了一张火车票,赶回了家。
  谁也没想到桂亭会回来。
  正好一周年,六狼带着深冬的寒风冷气推开了家的门。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家还是简陋的一铺炕,还是陈旧的长条凳和迎门桌。
  一切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熟悉得让人落泪。
  爸爸妈妈高兴坏了。
  儿子一走就是一年,天远地远,杳无音讯。
  今日见着,还以为是梦中呢。
  妈妈对着儿子,嘘寒问暖,一会儿摸摸头,一会儿拽拽羊毛军大衣。
  爸爸穿着旧棉袄,躺在床上,他正生着病,也强撑着坐起来,把儿子上上下下打量了半天。一边咳嗽,一边问部队的情况,又催着妻子赶紧做饭。
  一家人,亲亲热热吃了几天团圆饭。
  9  六狼,你回来吧
  当兵第三年的时候,桂亭当了师部警卫排“代理排长”。
  他开始负责整个警卫排的工作。
  他的肩上,担负起保卫整个部队机关安全的重任——负责机关大院的站岗值勤、夜间巡逻、纠察军容风纪、警戒保卫。当然,还有部队首长的生活所需、物资分配等。
  为什么是“代理排长”呢?这一年,因为“林彪事件”的影响,部队一切事项,包括提干、复员、转业、调动等一切工作全部冻结。
  领导想提拔桂亭,办不了手续,只好先让他“代理”。
  从普通一兵到“代理排长”,桂亭走得顺风顺水。
  不仅是级别的提升,桂亭更大的收获在于,军队生活的训练,尤其与高层的接触,逐渐练就了他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严肃严谨的军人作风。
  外从仪容军姿、行走坐卧,内从意志如铁、信念如石,他都得到了一次生命的再造。
  军队的大熔炉,把许多人变成了意志如铁,而他,则变成了一块不锈钢。
  假以时日,这块不锈钢一定会有更大的造就。
  但是,就在这时,家里寄来的一封信,改变了他命运的轨迹。
  信是弟弟于桂华寄来的。
  大哥:
  二年没见面了,全家都很想你,尤其是妈妈,一念叨你就哭。爸爸的病越来越厉害,时不时住院,人让病拿的,精神也不大正常了,脾气也大,一个不痛快,说摔盆子就摔盆子,说掀桌子就掀桌子,逮着谁骂谁……上医院里,也不好好治,拔针头,不吃药,说耍就耍,在床上翻跟头,用脑袋撞墙,谁也伺候不了……妈妈天天叹气,常对着你的照片掉眼泪……她说,六狼当兵啥时是个头呀……
  看着看着,桂亭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爸爸的身体不好,他是知道的。他记忆里爸爸就经常生病,经常住院。只是没想到,爸爸的病厉害到这种程度了。
  于殿清多种疾病加身,哮喘、肺气肿,还有高血压、冠心病……由于病痛折磨,人的精神越来越异于常人,一犯起病来就像疯了一样,好几个人都摁不住。桂亭是家里的长子,十三岁挣钱养家,是家里的顶梁柱,爸爸妈妈对他很依赖,他这一走,家里就像塌了天一样。爸爸想儿子,看谁都不顺眼,逮谁都撒气,一闹还抽疯,这种家庭景况,让娄芝惠也度日如年,思儿日甚……
  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父亲思儿患重病,母亲思儿泪长流……
  几天时间里,桂亭的心里扎了草,心绪无法安宁。
  白天,眼前总是闪现着爸爸生病的样子,晚上做梦,是妈妈流泪的情景……
  父亲生病需要人照顾,这时的他哪能只顾个人的前程?
  父盼儿归,母思儿掉泪,弟弟弱小难以撑家,他在部队能待得安心吗?
  他决定复员了。
  拍电报,让家里给他开了父亲病重证明,又加盖武装部的公章寄到部队。“首长,我爸爸病得很厉害,我妈妈叫我回去照顾他,我申请退役。这是我的退役申请,请您批准。”桂亭向部队递交了退役申请。
  10,你这是自毁前程啊
  复员兵名单批下来,没有桂亭,等到复员兵集训的时候,还是没有桂亭。
  桂亭急了,又数次递交申请。
  部队还是不想让他走,派特务连指导员来给他做工作。
  晚上都就寝了,连指导员拿着小马扎,坐到桂亭的床边,嘴对着桂亭的耳朵谈心。指导员嘁嘁喳喳一说一个多小时,里外都是劝他留下的话。
  劝了三个晚上,桂亭说啥也不改主意。
  到第四个晚上,指导员实在没办法了,恨恨地说:“桂亭,你真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啊,你这是自毁前程,你知道不知道?啊。看来我这工作是做不通了。实话跟你说吧,是首长派我来给你做工作,不让你走。你一定要走,就自己找首长去说吧。”
  桂亭去意已决,只得去找参谋长恳求。
  高参谋长与桂亭的关系非同一般。当年是他一眼相中桂亭,调到身边,所以很是看顾。桂亭照顾首长一家也非常尽心。参谋长的爱人有病,遇不顺心的事就疯癫,桂亭在她面前表现得体,从不让她着急生气,交给什么事都办得很妥帖周到,她对桂亭不但信任,还很依赖,有时半夜三更想到什么事,都要到警卫排找“小于子”……所以他和首长处得像一家人。
  桂亭来见参谋长了。
  桂亭:参谋长,我一定得退伍。
  参谋长:小于子,你是因为师长的侄女儿看上你了要走吧?如果是因为这件事,我来帮你解决,一定给你做好她的工作,叫她以后不要再来找你。
  这其实也是桂亭的一件心病。师长有个侄女叫小倩,认识了他,多次表示好感。师长也托参谋长撮合他俩,虽被桂亭委婉拒绝了,可是女孩子胆大泼辣,还是隔三岔五借有事来找桂亭。职责所在,有些事桂亭不能不管,真是近又近不得,远又远不得……首长对桂亭又是提拔又是重用,算是有恩有情,以后工作,事事都得听命于首长。只怕在首长的翅膀底下孵着,权势情分这些东西,早晚要让他屈服——他的未婚妻已等了他好几年,他不能负了人家。这也是他下定决心要走的一个原因。
  “首长,我回去,确实是我父亲病得厉害,我妈妈照顾不过来,我必须得回去照顾他。”
  “你父亲有病,你看这样行不行?等复员兵走了之后,你回家,结婚,让你家属照顾。我跟部队申请,一个月给你多补助六十块钱。”
  “谢谢首长,我就是一个普通兵,我不能享受这样的特殊待遇。”桂亭摇头。
  “实在不行,把你父亲接到这里治病,你守着总放心了吧。我准给你假。”参谋长又说。
  “首长,我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不能因为我坏了部队的规矩。再说,我父亲也来不了,他病得很厉害,来了也适应不了这里的气候。”桂亭还是摇头。
  “小于子,我跟你直说了吧。今年,铁道兵一共有六个提干,是特殊提干,其中有你一个,已经报到兵部去了。这事按说是不应该跟你说的,一共六个,直接提副团级,计划让你到作训科当副科长——作训科是副团级。恐怕很快就能批下来了……”
  桂亭一听不喜反而更有些急了,“首长,一批下来我更不能走了。趁着现在还没有批下来,您让我复员吧。我得赶紧走。”
  参谋长实在没办法了。
  “要那样,走就走吧。从今天开始,你在我家里吃饭,复员兵还要集训一个月,你在我家里吃一个月……”
  这一个月里,桂亭就在参谋长家里吃饭。
  首长们都知道桂亭要走了。
  有时师长也过来,有时是政委,有时是副参谋长。首长们都很关心他,说,回去后,工作的事不要着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桂亭归心似箭,放弃前程,回转家乡。
上一篇:
下一篇: